7亿用户里程碑背后的多引擎矩阵:解码京东三季度超预期增长

2025-11-14 19:13

双十一大促刚收官,京东集团便交出了三季度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数据看似矛盾,实则传递出产业正从“价格战”到“价值战”升维的信号。

11月13日,京东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其中,收入同比增长14.9%至2991亿元,服务收入增速创两年新高,用户活跃度与购物频次持续攀升,年度活跃用户数首次突破7亿大关。与此同时,净利润的短期下滑引发市场疑虑。然而,若将视线超越传统财务指标,不难发现京东正以“超级供应链”为支点,撬动一场从效率革命到生态重塑的产业升级。

透视这份财报发现,其不仅是京东对抗行业“内卷”的宣言,更是京东以技术和创新激发新质生产力中的供应链活力。

亮眼数据背后,多引擎增长矩阵成型

在消费市场潜力与挑战并存的当下,京东财报当中一组组数据,呈现着其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

“三季度,我们的用户规模与购物频次保持强劲增长,年度活跃用户数在10月份突破7亿大关,创下新的里程碑,”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许冉表示。

活跃用户数创下新里程碑背后,是京东已从“带电品类主导”向“全品类协同”的战略转型。许冉一语中的:“京东多引擎互补的增长矩阵已构建完成。”

京东核心的零售业务展现出惊人的周期穿透力。财报显示,三季度,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8.8%,达行业平均增速的4倍;商超品类连续7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成为稳定增长的“压舱石”;服装鞋帽品类增速达行业8倍,印证“JD FASHION”标识带来的消费信任升级;外卖等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环比加速增长,成为本地生活战略的破局点。

值得留意的是,三季度,京东的服务收入占比创了新高,供应链外溢价值凸显出来。财报显示,京东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0.8%,占比升至24.4%的历史新高。

分解来看,京东外卖入驻品质餐厅超200万家,双十一期间TOP300品牌日均订单量较首月增长13倍;京东旅行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近8倍,机票订单增长超6倍;京东健康全网首发超30款新特药,巩固“新特药首发第一站”地位;京东家政已拥有超5万名自运营保洁师,服务覆盖全国超111个城市。

另外,七鲜小厨凭借“新鲜现炒”“食材透明”等特色广受用户认可,单量持续增长,其火爆流量更带动周边三公里内品质餐厅的订单量增长超12%。

服务收入的爆发,标志着京东从“渠道商”向“服务商”的质变。这一增长的深层逻辑在于:超级供应链正突破零售边界,向餐饮、旅行、健康、工业等领域渗透。其不仅体现了商业模式的升级,更是供应链能力“产品化”的成功实践。

正如许冉所说,“京东各项业务均取得稳健进展,相信它们将协同发力,充分释放整体业务生态的长期发展潜能。”即便面临以旧换新的高基数压力,京东通过品类扩张与场景创新,亦能成功对冲单一品类波动风险。

超级供应链:“破卷”突围、价值共创

在行业深陷价格战的背景下,京东通过超级供应链实现了“破卷”突围,实现了从“低价竞争”到“价值共创”的理念跃迁。

财报中的一组数据,传递出“定制化供给激活了新需求”的产业信号。财报显示,三季度,京东定制重磅新品数量达去年5倍,尤其是家电、美妆、3C等品类定制重磅新品数量大幅增长。京东超市包销定制产品超1万种,成交额同比增长80%。

另一组数据则显示,京东的线下业态已经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3C数码门店突破4000家,京东MALL超20家,京东养车门店近3000家,形成“线上流量+线下服务”闭环。京喜自营正式开启“产业带厂货优选计划”,将推动超10万家工厂转型升级。京东采销直播订单量同比增长140%,京东店铺直播订单量增长180%。京东汽车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的“国民好车”埃安UT super,也已经开售。

显然,京东的竞争逻辑已从“流量争夺”转向“供给重构”,通过精准匹配供需,避免低水平内耗。

当前,人工智能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成全球共识,超级供应链产生“智变”,离不开技术的驱动。截至三季度,京东供应链基础设施资产规模达1743亿元,其背后是持续多年的技术投入。

物流持续智能化升级,是京东践行长期主义的一大体现。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狼货到人系统,在成功应对京东618、京东11.11等高峰实战考验后,已进入全国规模化复制与应用阶段,目前该系统已在北京、福州、广州、成都等多个核心城市的多种类型仓库实现落地。

日前,京东物流宣布,在未来5年将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投入物流供应链全链路场景。

京东全球售在开通菲律宾站点后,“海外包邮区”已增至13国,新、马、越、日、韩等地包邮力度再升级,官方直邮网络已覆盖36个国家和地区。

AI与供应链之间,已实现深度融合。京东健康发布全新的“AI医院1.0”,实现医检诊药闭环;京东工业推出行业首个工业供应链大模型JoyIndustrial,覆盖汽车制造、钢铁冶金等十大场景。

科技转型8年以来,京东以长期主义夯实技术底座,截至三季度其研发投入累积近1600亿元。在“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科技宣布未来三年将持续投入,带动各个产业形成万亿规模AI生态。

颇为难得的是,行业深陷价格战内耗的背景下,京东以超级供应链为锚,不仅破解了行业“内卷”困境,更探索出一条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共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短期利润承压背后的长期布局

尽管净利润短期下滑,但京东的投入方向清晰指向战略腹地。

不容忽视的是,利润波动背后的逻辑重构,隐藏于新业务孵化期仍在投入的现实之上。从财报中可见,外卖业务实现“环比投入收窄”,但仍处于扩张规模、构建协同生态阶段。

另外,技术基础设施攻坚,也是战略性的部署。物流机器人采购、AI研发等投入虽影响当期利润,却是未来竞争力的基石。

员工权益保障方面,京东为全职外卖骑手全额缴纳五险一金,人均每月约2000元,这彰显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回顾京东发展史,从2007年自建物流到2017年全面技术转型,每次战略投入都伴随短期阵痛,却最终构筑起了宽阔的“护城河”和稳固的基本盘。如今的本地生活布局,正是这一逻辑的延续。

“不为暴利设计商业模式”的价值观底座,已经成为京东的一大特色。京东始终强调“不以赚取暴利为商业模式”,这一理念在三季度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农产品基地计划,将建设百万亩京东农产品基地,第四届“农特产购物节”补贴覆盖超600个品类、数百万商品,涉及近万商家;二是助老公益行动,联动京东健康、物流等板块推动适老化产品与服务升级;三是就业贡献,连续4年位居中国民企500强首位,成为过去一年新增就业最多的民营企业。

这些行动短期未必直接贡献利润,却增强了用户忠诚度与社会信任,形成“慢变量”竞争力。

在诸多战略布局之上,京东的生态愿景也逐渐清晰起来。其构想利用超级供应链服务国内大循环市场,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良性互动。

京东双十一的成交额、下单用户数、订单量分别实现新高增长,其本质是超级供应链打通了经济循环堵点的体现。需求侧,京东通过定制新品、直播带货(采销直播订单量增140%)激发消费潜力;供给侧,京东依托包销定制、产业带计划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流通侧,京东凭借智能物流、全球网络(官方直邮覆盖36国)提升商品流转效率。这种“三端协同”模式,正是国内大循环提升内生动力的微观实践。

京东正在从“企业供应链”朝着“供应链生态”进发,其终极目标是让超级供应链成为产业基础设施。正如《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从早前的366位跃升至今年的44位所印证,京东的竞争力已从商业效率升维至产业生态价值。

三季度财报中的京东,呈现出了其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

京东仿佛一个同时踩下油门与转动方向盘的驾驶者:一边加速布局新业务、技术投入与社会责任;一边在利润波动中保持战略清醒。其背后,是对“超级供应链”激发产业和消费活力的坚定信念。

未来的京东,或许不再只是一家零售企业,而是一个以供应链为基座的产业创新生态。在其重构的价值链条中,短期利润波动终将消弭于长期产业价值的潮汐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