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聊聊一个让人悲伤痛心又无力的话题:青少年自伤。
在青少年中发生率不低,很多时候青少年的师长面对这样的情况更是措手不及的。
01.
非自杀性自伤
的临床数据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简称 NSSI)是最容易让家长直观感觉到痛心的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各国家调查数据约为 8%-25%。目前已有研究显示,有14种NSSI行为方式,以下为最常见形式:
自伤行为的医学名称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系列不被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
通常来说,割伤皮肤是最常见的自伤形式之一。自伤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手、手腕、腹部和大腿,严重程度从表面创伤到永久性外表损伤。
NSSI行为最常见于情感障碍。加拿大一项研究显示,88%的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和68%的心境障碍患者具有NSSI行为。美国一项研究也显示,50%的NSSI行为青少年患有抑郁症,超过25%的NSSI行为青少年患有广泛性焦虑症。自伤行为还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进食障碍等DSM轴I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NSSI同时也是患精神障碍的警示标识。
影响NSSI行为的实施和维持因素有很多,早期虐待经历,家庭矛盾、不良同伴关系和同伴影响都对NSSI有影响。追求刺激性人格、冲动控制和情绪管理困难、对自我形体的消极态度、自己评价过低的青少年更容易实施自伤行为。
针对NSSI干预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当下NSSI的干预主要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我们可以试着把自残理解成青少年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的信号。作为师长,要及时看到这个信号,共情并积极关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才是正确的做法。
02.
青少年为什么
会出现自伤行为
1、自我惩罚或转移内心的矛盾冲突
用肉体上的痛感来转移注意力,用以缓解精神痛苦,比如抑郁、焦虑、愤怒。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体验深刻,一些激情发作暴烈迅速,难以控制。由于心里极为痛苦,以及强烈的自恨,从而产生自我惩罚行为。
这些多见于童年经历过创伤、有很多心理阴影的孩子。行为带有冲动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2、快感体验
疼痛作为千百万年来人类进化的一种功能,根本作用是自我保护机制。疼痛提醒人们注意危险,躲避灾害,产生恐惧、害怕、逃避等心理及行为。但是当这种机制失调,疼痛不产生痛苦而是快乐感,那就可能会出现自残行为。这提示某些患者,可能确实是进化及身体机能出现了异常,疼痛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欣快感,甚至有些人会因此成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知觉麻木、快感消失的人,比如重度抑郁症患者,痛苦可能可以帮他清醒,甚至帮助他确认自己还活着。
所以,自残成瘾与抑郁症自残行为,可能是同一种机制,那就是身体伤害带来的不再是痛苦体验。
3、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得到别人的关注
这种情况可见于带有边缘型人格障碍以及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色彩的孩子。核心的症状是安全感较低,过度依赖他人,顺从,对关注有较高要求。
这些孩子可能多在童年时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骄纵、宠溺较为严重。除了自残,还有很多人出现如厌食症、癔症发作等精神心理问题。
4、不良模仿
毫无疑问,青少年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而且不良文化的传播非常迅速,一旦自残行为被某些亚文化圈子认为很酷,甚至认为是时尚,那么肯定会有孩子忍不住去试一下。
5、潜在心理疾病
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可能正在遭受着急性或慢性心理疾病的折磨。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抑郁、创伤后应激反应、解离性疾患、饮食失调症、恐惧症、强迫症、躁郁症、冲动控制障碍等。在遇到紧急情感压力时,他们可能会反应消极、冲动行事,继而进行自我伤害。
03.
孩子心理健康出现
问题的十三大信号
1、长期沉默寡言,对别人毫无兴趣。
2、没有同龄朋友,也不能融入任何同龄群体。
3、课外活动和周末活动突然改变,而且不愿意让家人结识他的新朋友。
4、我行我素,避开你或其他成年人。
5、老实温顺,从不追求独立或者有任何形式的反抗。
(这条让你意外吗?不要以为青春期叛逆可怕,过度顺从才是真有问题。)
6、在学校的行为(出勤、学业成绩等)突然变糟。
7、经常离家出走或者逃学。
8、经常打架和对人施加身体虐待。
9、随意发生性关系。
10、经常酗酒。
11、频繁甚至一直焦虑或抑郁。
12、过分关注外表而导致体重陷入危险边缘。
13、谈论或者威胁要自杀。
【青少年心理成长服务中心】建议:如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行为,家长可能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了。
青少年自残行为是可以治疗的,但是家长和学校一定要重视,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改善环境中的不良影响。
自残是青少年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的信号,婴幼儿用大哭来表达,而青少年们往往用自残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及时看到这个信号,共情并积极关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才是正确的做法。
04.
为了避免悲剧重现,
我们要怎么做?
第一,关注情绪,尽早就医。
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多存在抑郁、焦虑情绪。而这些情绪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厌学”、“拒绝上学”。很多家长来到门诊的主诉便是“孩子不去上学。”询问孩子是否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多数家长表示没有发现。或是说“她从来也不说学校的事情”“回到家就关上门写作业,很少与我们交流”。
还有一些孩子变现为特别脾气暴躁,打骂家长。一些女孩子表现为无原因的长时间哭泣或是一些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体验。
当我们详细的询问孩子时,多数都会发现孩子存在抑郁或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有外部因素,如来自学校、同学、家庭带来的压力,也有一部分没有来由的情绪变化,孩子表示没有什么事情,但就是高兴不起来。
这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及时带孩子前往精神心理门诊或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缓解和治疗孩子的情绪问题。当然前提是对于孩子系统的了解和关怀。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与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矛盾,培养正确的认知。
第二,构筑良好的校园氛围及环境。
儿童青少年在校读书的时间有时远远超出在家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所以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是养育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条件的温床。
中小学校要配置心理咨询室,任课教师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及时通知父母,请专业人士介入进行干预,在疾病初期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是我们当今社会的重中之重,目前心理疾病的多发性,现代社会的压力增加,负性生活事件给成人及儿童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故而我们应该更加正确的看待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程度,在出现情绪问题时要有寻求帮助的意愿,不要使“精神心理疾病”过分污名化,即便有了情绪问题也不要有病耻感,要清楚的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不良情绪,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消化不良情绪带给我们的痛苦,而不是效仿那些伤害自己的手段和过激的行为。
第三,良好的社会教育。
目前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包围,我们的儿童青少年往往不能辨别什么是“正确信息“,以致于跟风很多错误的网络信息,出现很多不良后果。如在网上相约自伤、自杀。所以社会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家长要给儿童青少年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树立良好的三观。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伊悦心理”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