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专注的巴菲特

美国《商业周刊》 艾米•费尔德曼

  半个多世纪以来,沃伦•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时机。因此,他选 择9月下旬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一本经他授权的官方传记公开出版,而头版头条 却充斥着金融危机的消息,这是他之前都警告过的;而几天之前,他还刚刚同意 为高盛公司注资50亿美元。

  施罗德历时5年,经过潜心研究各种资料包括以前从未公开过的档案文件, 终于为读者描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巴菲特。他执著,痴迷,幼时备受母亲打击伤 害,因为她根本就不知道一个小孩想要什么,以及怎样得到那些东西。这里,读 者将会再次见到这个熟悉的,酷爱汉堡、可乐,时不时说几句名言警句,而又不 太入流的家伙。但是,《滚雪球》比其他作品更加敏锐,它深入到心灵深处挖掘其 成功秘诀。他的长期投资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甚至有些学者都不敢相信,认为那 只是侥幸成功。

   巴菲特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专注”。施罗德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 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 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施罗德说,小时候,沃伦就随身携带着自己最珍贵 的财产—自动换币器。而10岁时,父亲提出带他旅行,他要求去纽约证券交易 所。不久之后,巴菲特读到了一本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招》的书,他对朋 友说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在1941年的世界大萧条中,一个孩子敢说出这 样的话,可真是胆大包天,听上去有点傻得透顶了,”施罗德写道,“但是……他 很肯定自己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当然,他确实做到了,并且还不止这些。大学毕业后,巴菲特被哈佛商学院 拒绝,于是他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投身名扬四海的本杰明•格雷厄姆的门下,成 为他的学生,这是《聪明的投资人》一书的作者、价值投资之父。巴菲特从格雷 厄姆那里明白了“市场先生”的危险,并且学会了如何抛开市场行情分析公司价 值的秘诀。

  他开始购买“烟蒂型股票”,即那些只剩一口气、即将出局的公司,最终买进 了美国商业史上一些最伟大的品牌,包括可口可乐和吉列,以及其他的私营公司, 如内布拉斯加家具城和喜诗糖果公司。巴菲特投资战车的核心是伯克希尔•哈撒 韦公司—这也是施罗德第一次和他接触的原因—该公司主要经营保险业务, 麾下拥有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通用再保险公司。这些公司都很赚钱,为巴菲特赚 取了大量可供投资的资金。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源自格雷厄姆,同时又有独创,十分简单:评估投资价 值,规避风险,保留安全边际,让复利发挥实际功效。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的 赌博性投资和90年代互联网的泡沫时期,人们都卷入了这一狂潮之中,而巴菲特 的原则依然没有改变。他只买自己能够理解和评估的股票,并且想在很便宜时买 进。“任何人都明白这些简单的想法,”施罗德写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行。”

  对那些已经了解巴菲特故事的人来说,施罗德这本书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就是 它史诗般的视野。她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巴菲特的一家,包括他曾经担任共 和党国会议员、同他一样恪守道德原则的父亲沃伦•霍华德;脾气乖戾的母亲利 拉,因为她母亲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卧病不起,需要人照顾,所以也造就了她的这 种脾性;他的妻子苏珊,三个孩子的母亲,以及阿斯特丽德,沃伦的情人。(阿斯 特丽德和沃伦在2006年结婚,此时据苏珊去世已经两年。)

  同时,施罗德也提醒读者,巴菲特首创的新词“定时炸弹(time bombs)”可 以追溯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2年的股东报告中,并且说他们疯狂的扩张, 可能会“引发金融灾难的连锁反应”。

  很遗憾,没有人仔细听,但是正如施罗德所写的:“在2008年春天的混乱之 中,巴菲特坐在那里,在他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所思考的价值和风险一直都 没有改变,总是有人在说规则已经变了。但是,他说,只有短线投资,你才可以 这么认为。”


雪茄屁股致富法

《三联生活周刊》

  至少已经有50个人写过关于巴菲特的书了,现在又出了一本关于他的传记。 作者艾丽斯•施罗德用了5年时间,跟巴菲特交谈了2000个小时,采访了他的 250位朋友、家人和同事,巴菲特也向她提供了很多私人文件。

  书中说,巴菲特小时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沉迷于算术和一些神秘的研究。 在奥马哈的教堂里,他会计算和比较那些神职作曲家的寿命。因为阑尾炎在一家 教堂医院住院后,他收集了修女们的指纹保存下来,以防其中有人干了坏事。

  他从6岁就开始梦想挣大钱。《纽约时报》说:“他看着1美元,看到的是它 加起来会变成10美元(他直到晚年才开始做大的慈善活动,显然是因为这个原 因)。1940年,作为生日礼物,10岁的巴菲特被父亲带去纽约。有的孩子盼望去 马戏团或动物园参观,小巴菲特则希望去参观纽约证交所。”此后不久,他读了一 本叫做《赚1 000美元的1 000招》的书,对一位朋友宣称自己将在35岁之前成 为百万富翁。14岁的时候,他送报纸挣的钱已需要申报7美元的税款。

   他对自己作为投资者的能力非常自信,以至于他认为,今天他手中的1美元 到明天他就能把它变成5美元。他喜欢说年轻时购买一家加油站花了他大约60亿 美元,因为如果正确地用那笔钱去投资,他能够赚那么多。

   除了他的天分之外,巴菲特还幸运地遇到了几位导师。一位是在哥伦比亚大 学教过他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从格雷厄姆那里他学到“‘市场先生’是你的仆 人,而非主人”。市场每天提供购买和出售股票的机会,但价格往往都没有意义。 不过偶尔它也提供低买高卖的机会。

  他的第二位导师是他第一任妻子苏珊,她教会巴菲特如何跟人打交道。第三 位是《华盛顿邮报》的女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她教会巴菲特社交生活不只有 樱桃可口可乐与巧克力碎片冰淇淋。

  《每日电讯报》说:“虽然作者不愿意做出评论,但她显得既奇怪又英勇:把 巴菲特放在了阿甘和安•兰德的小说《源泉》的主人公,忘我、个人主义的霍华 德•洛克之间。这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却像一把刀一样刺穿世界。巴菲特的性 格中有一些非常美国的东西:俭朴但并非看上去那样卑微,乐观但又无情。”

   在一个晚宴上,主持人问在座的各位他们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巴 菲特回答说是“专注”。艾丽斯说:“他排除了关注商业之外的东西的可能—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所以他能够专注于他热望去占有的东西。”巴菲特 的一位女性朋友有一次碰巧在凯瑟琳•格雷厄姆家的客房停留。这位朋友震惊地 打电话对巴菲特说,卫生间里有一幅毕加索的真作,他回答说,他在那套客房里 住过很多年,但从没有注意到那幅画。他注意到的是卫生间里有免费的洗发水。

  很多投资者会挣钱,但很少有人会拿他们的职业开玩笑。在商界,是巴菲特 的风趣使得他与众不同。他说:“我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财富,说真心话,我也不 想要从他们那里继承。但是我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出生了,我中了卵巢彩票。”

  艾丽斯说,在巴菲特的格言中,她最喜欢的是“紧张是优秀的代价”,还听到 他说过“金钱加上勇气在危机时期是无价的”。

  他好开玩笑的性格也感染了艾丽斯。巴菲特喜欢跟家人拿体重做交易。巴菲 特认为他的儿子应该重182.5磅,一旦豪伊超过这个体重,他就得把农场总收入的 26%支付给巴菲特。如果没有超过的话,他只需要支付22%。“在这笔交易上,

  巴菲特怎样都不会吃亏。他要么拿到更多钱,要么拥有一个更苗条的儿子。” 巴菲特比谁都更善于在商业上发现价值,但是他选择了把利用这些财富的责 任交给他身边的人。这部传记用几百页的篇幅告诉我们他怎样取得他的财富,但 只用了不到5页的篇幅讨论最终他如何选择怎样使用这些钱。他向比尔和梅琳 达•盖茨慈善基金会捐献了370亿美元,是历史上金额最大的单次慈善行为。而 且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为了自我表现。没有一家音乐厅或非洲医疗中心会用他 的名字命名。

  到晚年巴菲特变得慷慨了,艾丽斯说原因之一是他的亲人的离去。他的妻子 苏珊2004年去世,他开始理解什么才是对人们重要的。早年他不是一个很体贴的 父亲,现在他要做出补偿。他说衡量成功的标准是真正爱你的人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