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遭受创伤,中国金融业却一枝独秀,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2008年,中国银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同比增长30.6%;资本回报率17.1%,比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以上,全行业利润总额、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名列全球第一;2009年全年银行业利润有望超过6000亿元。国内经济融入全球化的速度不仅令世界称奇,而且也出乎人们的意料。中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保持稳健发展,是多年来锐意推进改革的必然结果和集中体现。但是,通往成熟市场经济的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我们为此专访了多位中国金融业的高管,借由对他们的采访来一窥目前中国金融业的现状。

各方反应
范一飞
建行范一飞:建行的海外布局与发展
   2009年,建行在稳步推进海外发展战略中获得新的突破,在纽约、伦敦等主要金融中心设立了经营机构。目前,已在香港、新加坡、德国法兰克福、南非约翰内斯堡、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美国纽约设有7家分行;在香港拥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在英国伦敦设有全资子银行;在澳大利亚悉尼设有代表处。另外,胡志明市分行即将于近期正式开业,成为自越南加入WTO以来获准在该国金融中心胡志明市设立分行的第一家中资金融机构。

    悉尼分行与莫斯科代表处也均在申设过程中。建行还与近13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利用代理行的网络延伸自身的服务渠道,全球客户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初步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全球化经营目标,以及建行“做强亚洲、巩固欧非、突破美澳”的战略构想。[全文]

各方反应
闫冰竹
北京银行董事长:利率市场化将冲击中小银行
    幸运地躲过了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后,随着国内及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国内金融业有望迎来另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不过,挑战也在,大量信贷投放后银行资产质量隐忧,保险业的粗放式增长,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挑战等都在考验着各类金融机构。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金融高管系列访谈”,从高管们细解各自的发展战略以及应对各种挑战的策略中,或许能一窥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脉络。

    中国有156家中小银行,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7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22%以上,是中国银行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但在中国现有的政策环境下,中小银行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面临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全文]

各方反应
吴焰
中国人保吴焰:从多元化经营投入期转向盈利期

     中国人保(PICC)开始转向了:从多元经营投入期向盈利期转变。这意味着旗下的众多子公司需要向母公司上缴利润。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寿险)就是一个例子,“账面利润4457万元,远远好于亏损12亿元的年初预计。”进入盈利期,这意味着人保寿险开始要给母公司上缴利润了。不过,对于人保寿险资产的飙升以及可持续发展,业界颇有些担忧。

    人保寿险 “贴”着这样的标签:2009年公司保费收入达到了530亿元,同比增长82.3%;资产规模跃升至925.07亿元,同比增长117.67%,保费收入、资产规模在集团占比分别为29.9%和29%;短短4年间,人保寿险的资产规模飙升了90倍。[全文]

 

各方反应
梅兴保

梅兴保:选择评级业作为东方转型的主要领域

    2009年,是东方资产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它大踏步进军了评级业。年初,东方资产取得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的控股权,上海远东恢复了贷款评级业务上海第一的地位;3月,又向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增资至1.25亿,成为绝对控股股东。

    继进入证券业、金融租赁业之后,东方资产选择进入了新兴的评级业。2月2日,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以如何打造国有控股评级机构,促进国家信用经济发展为主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书面采访。[全文]

  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 会员名:   会员登陆
  验证码 看不清,请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