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马背上的狂欢(1)
1 | 2 |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吕英博 如果你是NBA球迷,或者是拳击、摔角爱好者,那么托马斯马克中心 (Thomas& MackCenter)这个名字对你来说就不会陌生。虽然只是内华达大学的一个室内体育馆,但地处拉斯韦加斯市中心的绝佳位置让这里全年好戏不断:NBA全明星赛、拳击之夜、世界摔角大赛、摇滚明星演唱会都会定期在这里上演。2000年,被马迷们誉为马背上的狂欢节的 “劳力士FEI马术世界杯决赛”(RolexFEIWorldCupFinal)也选择落地在了这里,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 (2000年、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4月17-19日,从全球各地区联盟赛中胜出的盛装舞步以及障碍赛骑师再次带着他们的爱马汇聚于此,向最后的全球总冠军发起挑战。
决赛开始的前一周,美国著名马评人JohnMadden为美国马术杂志《TheChronicleofTheHorse》撰写了一篇文章,John在文中对本次大赛作了两个预测:首先是“金融危机会导致今年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数量大幅减少”,再有是“今年的大赢家极有可能是美国”。事实证明,John对美国参赛者的判断相当准确,不过,却也低估了美国观众对马术运动的热情。
马术比赛的美国版本
马术可谓是投入巨大的运动,大赛承办方需要负担参赛者及马匹全程的花费,单是运输,每匹马就需要支付上百万美元的高额费用。对于承办赛事所需的资金总额主办方一直不肯透露,只是告诉记者大赛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和赞助。
与其他赛事相比,劳力士FEI世界杯决赛的门票着实不算便宜:一张VIP套票的价格是3000美元,就连单场的普通座位也卖到了200多美元的价格。开赛前4个小时,记者来到托马斯马克中心,大批等待入场的人潮几乎将中心门口的广场淹没,后来大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能容纳大约18000人的托马斯马克中心本次的上座率达到了70%以上,是大赛举办以来最高的一次。
在一般人印象中,马术源自欧洲,一直以来也都是欧洲骑师在各大国际赛事中显露锋芒,而美国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其实,美国现代马业相当发达。根据美国政府提供的数据,2001年,美国从事马业的人员有710万,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铁路、电台和电视台,其中马主就有190万个,由此可见,马术在美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FEI(Inter-nationalEquestrianFederation)世界杯门票销售火爆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不是看到场内障碍赛的标志设置,你可能会以为这里要举行的是一场篮球赛——与习惯盛装打扮去看马术的欧洲人完全不同,来观赛的美国观众大多穿着肥大的篮球裤和T恤衫,手捧着热狗、可乐和爆米花走进赛场,看台四周举起的标语牌上调侃的写着 “送他们回家!”、“美国最棒!”。一位欧洲的马主说:“这样的气氛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欧洲,这就是美国人啊,这就是拉斯韦加斯啊。”
欧洲马主虽然对美国的比赛气氛不太适应,但是大赛的评委却似乎对美国风格有所偏爱。在盛装舞步决赛上,美国骑师史蒂夫·彼得(SteffenPeters)就一改以古典音乐作为节奏背景的传统,将几首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典老歌编在了一起。音乐声起,看台顿时沸腾起来,观众跟着音乐一起出声哼唱,史蒂夫胯下的Ravel不但没有受惊,反而超常发挥,从奥运三联冠安基·范格林斯芬手中抢走了冠军奖杯。对于本次曲目的选择,史蒂夫表示:“我喜欢流行歌曲,人们听到这些老歌都会唱上几句,那些美好的时光也会重回我们心中。”
此景不由让人想起美国大萧条时期那匹名叫“海饼干”的赛马。当年,它的奋斗故事让在经济危机中艰难求生的美国人看到了希望,使美国的1938年充满了神奇。
1 | 2 |

- · 王石和他的帆船 | 2009-11-24
- · 疯狂的朱骏 | 2009-11-19
- · 人性照耀恩克 | 2009-11-18
- · 和君咨询试水体育营销 重金“吃螃蟹” | 2009-11-11
- · 刘翔·媒体·公众 | 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