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克在中国(2)
朱冲
16:59
2010-04-14
订阅
 1  |  2 

多达8人一起在英国打球,也让他们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比如他们开始尝试着自己买菜做饭。“每天练完球,我们就一起去超市买菜,然后回家做饭。一般都是金龙做饭,我们其他几个人轮流洗碗、收拾。金龙年纪最大,而且几年前他就在英国呆过一段时间,更适应这里的生活。”李行还说,“梁文博也会做饭,但手艺不好,只是他做饭特别快,跟他打球的风格一样。”丁俊晖和他们一起练球,但因为不住在一起,所以联系并不密切,只是偶尔去他们那儿吃饭。

台球中国

与中国的年轻球手远赴英国留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沙利文、希金斯、亨得利、塞尔比等一流高手却不停地往中国跑。每年6站的斯诺克世界排名赛有两站在中国举行——北京的中国公开赛和上海的大师赛,另外还有多场商业赛事。

奥沙利文虽然首轮莫名出局,但在中国马不停蹄的“赶场”让他根本不在意奖金那点小钱;塞尔比甚至表示:“希望中国多举办一些世界性的斯诺克赛事,这样我会考虑长期在中国居住,学会中国话。”塞尔比也许是打趣,但中国这个庞大市场对他们来说的确是巨大吸引力。亨得利代言星牌、塞尔比宣传君爵,世界排名前16的球手几乎人人都有中国赞助商。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有着6000万台球爱好者,2500万人经常打台球,每天有50万-100万人在参加这项运动。数以万计的台球馆已从最早遍布街头的球案,发展到室内的练球房,再到装修豪华的会所。反观伦敦,台球房则已锐减到只有十家左右,世界冠军奥沙利文现在居住的城市埃塞克斯,只有一家台球房。

有数据统计表示,英国的斯诺克观众平均年龄都超过了60岁,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培养起来的球迷,很多年轻人现在都不太从事这项运动了,他们更热衷于足球、板球、网球。斯诺克,这项134岁高龄的运动在其发源地英国的境遇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奥沙利文也说过,“如果我要让儿子去从事一项运动,我会把所有的斯诺克球杆和录像都藏起来,然后交给他一副网球拍。”按照奥沙利文的说法,相比于网球、高尔夫等,斯诺克球手很难赚得丰厚的奖金。普通比赛冠军奖金3万英镑,英国锦标赛等排名赛冠军奖金7万英镑,世界锦标赛冠军奖金20万英镑,几乎可以跻身最低廉比赛行列了。

这要从2005年说起,世界斯诺克协会宣布,禁止烟草赞助斯诺克,直接破坏了这项运动的经济命脉。

其实这项古老的运动在中国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并非起源中国。旧中国台球厅曾经被国人称作是弹子房,在茅盾的小说《子夜》中,弹子房是花花公子们和舞女鬼混的地方;在李敖的《快意恩仇录》中,弹子房的形象则是“喧哗,空气极劣,红灯”;在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弹子房中的人抽烟喧哗,是帮派间血腥杀戮的地点。

这种全民参与的特征,保证了其高关注度。不仅比赛现场场场爆满,在央视的转播中,斯诺克比赛也总是同期收视最高的。所以奥沙利文、希金斯等球手在看到中国的国家电视台一直舍同期正在进行的足球比赛而不顾,不遗余力的现场直播斯诺克比赛,感到不可思议。“这在英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能看到斯诺克选手代言广告一样,在英国其概率和中彩票有得一拼。”其实央视还不只是转播在国内举行的斯诺克比赛,远在英国举行的比赛,即使当年没有丁俊晖,也常常给予直播的待遇。原因自然是观众历来的喜爱带来的高收视率。

包括球台、球具在内的台球产业也是如此。最新统计:全球除斯诺克竞技外的台球产业60%份额源自中国。所以新上任的世界职业台球和斯诺克协会主席赫恩正在考虑改革这项比赛,包括提高奖金、增加赛事、缩短赛制等措施。而他最主要的措施则是中国战略。据悉,世界斯诺克锦标赛有望落户中国。

“斯诺克在英国已经没有前景了。它的未来在中国。”这是从组织者到球手的共同想法。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