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队:史泰龙英雄迟暮
王亦勉
2010-08-24 10:28
订阅

经济观察网 王亦勉/文 “敢死队”三个字对中国观众的特殊意义,还需上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放的那部《加里森敢死队》。即便当年以“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为由而中途停播,而事实却是大批待业的青少年们受到剧集的影响,争相模仿那些来自监狱的二战特工们,于在全国各地涌现了流氓队伍,其中更传奇的是据说唐山的菜刀队直接导致了1983年严打运动的开始。从该剧引起的广泛社会效应可以看出,在那个电视机都还未普及的年代里,《加里森敢死队》造成的收视狂潮虽然无从统计,但也称得上万人空巷。而到了美剧应接不暇的今天,那些迈入中年的过来人们,也唯有向不屑一顾的下一代口述当年的回忆。

同样能在观众对80年代的回忆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是紧随《加里森敢死队》之后,于1982年上映的《第一滴血》——由史泰龙饰演的越战老兵兰博,与录像厅内呛人的缭绕烟雾、不绝于耳的嗑瓜子声一起,深深烙在一代影迷的心中。仅仅相隔十年,两代中国人的房间,就从七十年代的领袖画像,换成了史泰龙露着腱子肉,手持火箭筒的电影海报,一个来自美国流行文化中的动作电影英雄,使中国与西方实现了时代接轨。

与史泰龙站在同一舞台上的动作巨星,还有现今的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在长达数十年间,代代影迷梦想着两人能在一部影片中同场竞技,乃至同样在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经典游戏《魂斗罗》,都要将其中角色设计成两人的样貌以示致敬,于是无怪乎全世界都在期待双方在三十年之后聚首的《敢死队》——这是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虽然施瓦辛格的客串更像是和布鲁斯·威利斯一起来“打酱油”,但比起《终结者4》中用电脑制作的“画皮”,短短几分钟的真人露相对于影迷来说已成为《敢死队》的最大看点之一。

《敢死队》全片都散发着浓郁的80年代动作冒险电影的味道——善恶分明,简单粗暴。史泰龙并不会像他的前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迈入老年之后彻底反思暴力,反而将暴力变本加厉意图重现年轻时的壮志雄心。由于在美国该片分级为成人向的R级,结合史泰龙上一部血浆横流,内脏横飞的《第一滴血4》,可以预见《敢死队》中国的公映版本中的血腥段落难逃剪刀,不过这并不影响剧情,概因剧情只不过是个毫无悬念的架子。

“我希望影迷能够享受的是纯粹的电影快感,所以剧情不会太复杂。”如果导演史泰龙指的快感是被剪掉的部分,那么现在这部《敢死队》的看点还留存多少呢?好在火爆依旧,站在影厅外,厅内传来震耳欲聋之声堪比大年三十的鞭炮。观众所要做的,就是看着史泰龙、杰森·斯坦森和李连杰等人从头打到尾,和那些年龄加起来超过400岁的迟暮英雄们来一次集体怀旧。

岁月不饶人,现年64岁的史泰龙,若在中国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何况是一位需要在电影中出生入死的动作明星。再尽力也无法重现当年之勇猛已是不争事实,看着那一身需要靠打针吃药来维持的肌肉,以及全力奔跑却体能不足的大口喘气,史泰龙多少显露出力不从心的狼狈,不禁令人心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酸楚,不过单凭史泰龙意外断颈的搏命演出,就值得观众叫一声好了。

毕竟老了就是老了,片中一些危险系数高的动作,不得已的史泰龙和李连杰需靠替身上阵,反观正值当打之年的杰森·斯坦森,举手投足间的利落潇洒再次证明年轻无极限。但即便是英雄迟暮,却也不像《摔跤王》那般发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情咏叹,《敢死队》更像是一帮久未蒙面的老男人饭局,一次极为轻松的演习,一次并不完美的收场,一次毫不悲壮的谢幕。它不会像《野鹅敢死队》那样几近全军覆没,更不会像《不可饶恕》那般老无所依。史泰龙在片里片外都组了一个局,进而呼朋引伴。遗憾的是,在邀请名单中却缺席的人,有临时变卦的尚格·云顿;有因税务问题而不能离开美国的韦斯利·斯奈普斯,如果还有史蒂芬·席格和库尔特·拉塞尔加盟,那么《敢死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八十年代动作群英谱”。无所谓,电影本身就是门遗憾的艺术。

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纯爷们”电影的回光返照,有的只是雪茄、重金属、哈雷机车以及哥们间的情意。这帮不服老的家伙们,用一部电影来向一路伴随自己黄金年代成长的观众们做一个时代的漫长告别,其中有对各自昔日辉煌职业生涯的调侃、怀念、不舍以及忿忿不平,就像米基·洛克在《摔跤王》的喃喃自语,“我爱80年代,80年代有枪炮玫瑰,戴夫·兰帕德,有莫特里·克鲁,直到90年代科本这个娘娘腔出现,一切都毁了。90年代的一切都很次!”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