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说:宗炳的电影理想(1)
李德尚玉
2010-08-20 14:44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网 李德尚玉/文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画论史上和美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特殊的贡献。何楚雄在《中国画论研究》中指出:“宗炳之《画山水序》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从人物环境的地位过渡到成为独立画科的过程的完结。”一句“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炳奏响了“卧游”之于中国山水画的绝唱。而笔者认为,宗炳提出的“卧游”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对电影的畅想。

电影被称为“白日梦”,而宗炳的“卧游”说从审美心理过程来看,也是某种形式的“白日梦”。山水画是一个假象的“银幕”画框,画面中的山水虽为手绘,但结合曾经游历的心理体验,也栩栩如生,好像自身还游玩于真实的山水之中。这种观画的过程像极了电影院中的观影过程。这种审美心理过程就是现实与梦幻的融合的过程,是一种“白日梦”的幻觉,若是生活在现代,宗炳一定是个超级影迷。 

“卧游”说及其审美意蕴 

魏晋南北朝老庄思想开始盛行,这与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背景息息相关,当时政治的黑暗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朝廷的政治斗争亦让众多文人不知所措报国无门,文人们为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物,纷纷走向山林,寄情山水,享受自我的空间。“卧游”的说法正是在魏晋南北朝产生的,这一说法对后来山水画的发展及独立成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宗炳其人一生钟情于山水,以“栖丘饮谷”为志,从不入仕。《南史·宗炳传》中有:宗炳“好山水,爱远游。西涉荆巫,南登衡岳,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卧以游之”,后人简称“卧游”。

卧游,包含两个动作。第一是“卧”,说明是相对安静的状态;“卧” “臥”也,本义是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也有躺,卧而不眠和眠、睡的意思。第二是“游”,说明是一个相对运动的状态。这个“游”其实是一种精神的流动,意识的流动。“游” ,旌旗之流也。也有游览,游玩之意。“卧游”从字面上讲即有躺着观赏山水画代替游山玩水之意。宗炳提出著名的“卧游”说,即以观看山水画替代他对山水之乐的追求,以补偿他因年老多病,不能再登临山水的渴望。

宗炳所言的“卧游”涵义丰富,他在《画山水序》中讨论欣赏时贯彻着他的这一思路:“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而为哉?畅神而已。” 这不仅仅是欣赏画面上的风景,还含有对风景中所蕴含的对道的寻味。“不违”自然之道,“独应”天地之道,从而获得精神的超越与解脱——“畅神”,此乃宗炳真意。“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是就山水画来谈,宗炳在山水画欣赏中,情思奋涌,想象飞跃,浮想联翩。“卧游”是达到“畅神”的方法,“畅神”才是宗炳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审美理想。徐复观曾经分析宗炳这段话:“自己之精神,解放于形神相融之山林中,与山林之灵之神,同向无限中飞越,而觉‘圣贤暎于绝代’,‘无时间之限制’,‘万趣融其神思’,无空间之间隔;此之谓‘畅神’,实即庄子之所谓逍遥游。 “畅神”就是使人的精神舒畅、愉悦。“畅神”是就山水艺术的审美功能来说的,是欣赏山水画所得审美的乐趣,亦即悟道的愉快,理性的快乐。“卧游”是达到“畅神”的方法,“畅神”是宗炳的最终审美理想。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