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8-12-15
作者:郭娟

不到园中怎知春色如许?(2)

 1  |  2 

昆曲突然进入大众的视线应该要从从白先勇的 “青春版”《牡丹亭》开始,自那之后,“青春版”如同成了昆曲里新增的专属名词,演员年轻,扮相俊美,更贴近戏里杜和柳的年纪。对“青春版”《牡丹亭》的评价也莫衷一是,但是它的确起到了最基础的推波助澜的效果,就算没有让人认识到昆曲的“风雅”,但是听过一两折子戏,能聊上两句昆曲,也变成了件时髦事情。又有前年在保利剧院连演了三天的 《桃花扇》,今年的全本《长生殿》,有人真坐得住,坚持从头看到尾。除了这些大戏,北京南新仓的餐馆“皇家粮仓”就已经开始在吃饭之余安排昆曲的演出,只是戏码经年不变,只有“不到园中怎知春色如许”的两出《牡丹亭》。之后不少餐厅和活动主办方也渐渐效仿,西式的香槟推广,挣了大钱的私房菜开新店,公司的岁末联欢,都要加唱两出昆曲,算是“堂会”,纷纷攘攘里可能没法安静下来欣赏昆曲的精妙,和着食物囫囵吞下,昆曲确乎和奢靡搭上了调。不过这样的状况也似乎恰好是对应了昆曲的大致状况,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是中国文化里的好东西,可在拿来用时又没有底气或者自大乱来,昆曲的 “好”变作抽象意义上的“好”,不在唱腔,不在身段,只在众口一词的“好”字,什么是风雅,什么是附庸风雅,看戏的人自己心里也未必分得太清楚。

北昆是很重要的昆剧团,可是即便是有演出,也是今天一个剧院,转几天又换一处。各地的昆剧院也曾陆续到北京演出,这个旧日皇城最大风格就是大和堂皇。戏曲到底不同于歌剧,也讲排场,不过是个虚的排场,不讲究实景,而且离得远了看不真切。2007年梅兰芳大剧院落成,国家大剧院也有戏曲演出,这样的大剧场演京剧可能尚可,可是更精微的昆曲放置其间,表演怕是要全被舞台吞掉。也是去年,江苏省昆剧院和香港文艺团体 “进念二十面体”排新戏《临川四梦》,地点在昆剧院里的“兰苑剧场”,应该比较近似西式的剧场结构,但是空间小,观众看得清楚台上一招一式,西式剧场的好处也在于安静,既然已经丢了老习惯,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抱着学习和了解的心态观看也有益处。兰苑剧场几乎天天有演出,这就更好,看戏越日常就越自在。

最近几年,“百家讲堂”讲《论语》,讲《三国》,讲昆曲,听众越来越多。陈凯歌的《梅兰芳》一定没有《霸王别姬》拍得好,可一定比《霸王别姬》更应景。蔡明说如果放在前几年,他大概也不会想到修个戏楼,听昆曲也是最近的事,给他带来启发的是于丹讲昆曲的薄薄一本小书,看完后“理解了昆曲的美”。蔡明的几句话很有意思,“欧洲的文艺复兴不是简单恢复古典,中国也不会简单复古。欧洲人重拾古希腊的自由精神,唤醒人们活力。而中国现在太浮躁,太野蛮,需要放慢节奏,需要静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开始可以慢下来,慢生活成为生活方式和品质提升的表现。我觉得最适合现代中国人的是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的气质。那时士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言行的脱俗,气质的超逸。文人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古、空寂、归隐,亲近自然的这种风格。在现在的商业社会,享受‘士’的生活态度,应该是精英阶层品位的体现。”

忽然想起黄宗江在 “苏州昆曲传习所”成立80周年时写的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我从事剧艺,一生力求雅俗共赏,但也要为雅俗分赏争一席位。”既然是雅的,还是不要把它变俗了为妙,在经过了一个别别扭扭的好奇摸索阶段后,也许更多人对昆曲的“好”的理解真的变得丝丝入扣。

近年北京地区昆曲剧目演出大事:

2008年11月 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开幕式演出——时尚昆曲大都版《西厢记》。2008年4月 全本《长生殿》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此为连台本戏,由《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月宫重圆》四本组成,为明清“传奇”中篇幅最为浩瀚的剧目,累计演出10小时。2007年5月 由导演林兆华担任艺术总监,号称“复归明代演剧方式”的厅堂版《牡丹亭》在皇家粮仓首演。与“青春版”《牡丹亭》不同的是,“厅堂版”将把皇家粮仓作为一个长期驻演场所。2005年 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首演获得成功后,开启了在内地几十所高校巡演的盛况。2001年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1  |  2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