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蚁族”时代(1)
田芸
2010-10-14 14:16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网 田芸/文 五年前初到西班牙时的一次闲聊,彻底改变了我对“欧洲生活”的认知,或者说,向往。

和我聊天的人是在大型保险公司任职的律师,参加工作已经15年。当她获悉了我们两口之家每个月的收入时,挺替我高兴地说:“你们收入不错,日常开销足够了,每个礼拜还能吃两次肉。”

我虽惊愕,但看到此人说话之时面部表情严肃,并无半点戏弄之意,也没敢多问,只是心里纳闷:原来欧洲人这么容易满足啊,每周吃两次肉觉得生活很不错了。

后来旅居欧洲四年,才慢慢明白,原来这律师小姐的话很有代表性。

再后来,国内媒体开始大谈“蚁族”,哀叹中国人民尤其是拥有学历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时,那个光景下,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国家看起来那么美好,生活如此安逸富足。

孰不知,纯净的空气、带花园的洋房掩盖着多少欧洲普通人生活的艰辛,欧洲年轻一代不仅也有“蚁族”,而且比率不小于中国。经济增长缺乏动力,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高福利日渐捉襟见肘,经济学家后来对欧洲经济的抨击,早就在现实生活里以吃饭穿衣的形式表现的淋漓,洗涤中国人惯有的对欧洲的“憧憬”。

再后来,欧债危机爆发了……

“一千元”族

Eva是我的同事,32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和马德里政府有“瓜葛”的律师事务所做行政工作,工作时间,按照西班牙较为传统的模式,早上9点到中午2点半,午休2个半小时,下午5点开始工作,8点下班。

每个月,Eva领到手的税后工资为930欧元。她和父母、妹妹住在郊区一套60多平的2室1厅里,为了方便搭城铁她向父母要钱买了一辆二手车,从家里开车到城铁站,换两次城铁,再倒一趟公车,早上7点半出门能赶上9点打卡。供养这辆二手车的花费每个月是270欧元左右。

每天中午,Eva从公司的冰箱里拿出午餐,妈妈为她准备的一个三明治,里面有几片火腿和奶酪,有时候她带一张土豆煎蛋饼来,慷慨地请我们品尝,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午餐。”因为天天在家里吃饭,Eva每个月向父母缴纳350欧元的“伙食费”。

930欧元,还剩下310,Eva精打细算,作为女孩子,她要买必备的日用品,要应付怎么也得去的聚餐,还得间歇买两件衣服和一点化妆品——因为这段时间她认识了一个男朋友,真的很想嫁给他。

然而,32岁的她,成功出嫁的可能性似乎颇为渺茫。男朋友在一家中等公司做工程师,每个月的收入是1100欧元,两个人都寄居在父母家里,每个月的收入全用在日常开销,基本没有积蓄买房子,而租房子——一室一厅的房子便宜点的也要800欧元,好似两个人的钱加在一起也不够。

年龄的增长似乎并没让Eva对结婚的焦虑加重,事实上,周围同样年龄的朋友同事们,70%也都还没有步入婚姻殿堂,有的一直没有稳定的关系,而更多的则是和Eva类似的情况,和父母挤在一起,没有承担自己居所的经济能力。

接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Eva并不觉得自己是这个社会的淘汰者,事实上,一个名词“Mileurolista”(一千元族)正在欧洲好几个国家大流行:越来越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薪水都在一千欧元(合人民币9000元)上下,千元一族浮出水面,创造了Mileurlista这个新词,媒体上处处可见。

汇率和购买力实际是不成正比的,以对当地物价的体会,1000欧元,大致的购买力相当于北京的3000人民币。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