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亚当.斯密(1)
1 | 2 |
经济观察网 书评人 徐申 中央编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台湾学者谢宗林翻译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全译本,如果这次出版能促成重读亚当·斯密的风气,那它将是意义非凡的。从宣传语看出,温家宝总理曾五次推荐过斯密的这本《道德情操论》,而且,温总理从不是以随口评论的方式,而是主动、郑重地推荐这本书,或对此书表示重视。我们都知道,作为现代经济学的“至圣先师”,亚当·斯密生前只出版过两部著作,一部是这本道德哲学名著《道德情操论》,另一部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之作《国富论》。以温总理的高度和对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形势的感受与把握,他几次推荐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显然有着良苦的用心。
在当代中国,市场化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被视为改革开放之前时代的标志。这样的观念和看法本无可非议,较之计划经济的观念也无疑是一种进步。但矫枉过正之处在于,在我们的社会中一种“唯市场论”的观念迄今为止都大行其道,为数众多的官员、经济学家,乃至普通民众对此信之不疑,而他们最常引用的经典就是斯密的《国富论》和他的“看不见的手”的比喻。对于这些官员学者来说,这种观念是他们近二十年来思考、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基调”和“底色”。 出于被庸俗理解的斯密思想(包括“看不见的手”的比喻),“唯市场论”者在我们的市场经济与相关的法制规则都很不成熟的时候,就主张把一切都放到市场中去,让它们去接受这只所谓的“看不见的手”的调节,结果,许多为人诟病的后果出现了。温总理多次强调对《道德情操论》的看重,应能够促使人们从这种对斯密思想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走出来,完整地理解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的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
斯密一生仅仅出版过《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部著作,但有趣的是,我们和斯密本人对这两本书的重要性及意义的看法完全不同,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正好相反。我们一般都对《国富论》耳熟能详,人们也将此书奉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尽管后世的经济学名著仍旧层出不穷。更关键的是,《国富论》对其后的历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包括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变革进程。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很多人认为,有“半部《国富论》”也可以“治天下”了——他的《道德情操论》因此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这与斯密本人对其著作的自我评价几乎截然相反。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成名之作,在当时为他赢得了国内外极佳的风评,使他有条件隐居故里,陪伴守寡多年的母亲。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晚年当过海关署长,斯密的身份始终是一位出色的道德哲学家,他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斯密和好友大卫·休谟等著名哲学家一起,构成了著名的英国情感主义一脉;我们当下的道德话语与道德理解大都奠基于情感主义与康德开创的义务论伦理学所进行的道德思考。如果要举出这两大流派的三本最重要的著作,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必在其列。斯密为此书可谓呕心沥血之至,全书历经五次修订、六次出版,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投入在修订、增补此书的工作中,直到去世前不久,《道德情操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修订出版方始完成,可见他对此书的倾心竭力。《国富论》当然在斯密生前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作者本人也因此得益,但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是,斯密本人对《国富论》受到过度重视的情况不喜反忧,在去世前,他甚至想把《国富论》付之一炬。
1 | 2 |
- 福布斯新富豪榜刘永行居榜首 | 2008-10-30
- 全球化下的问题与思考 | 2008-10-29
- 一群逝去商贾的剪影 | 2008-10-28
- 混乱中构建华尔街新秩序 | 2008-10-27
- 看一本柠檬色的小书 | 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