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发布日期:2008-12-19
作者:焦建

拉开投行“黑屋”里的灯(2)

 1  |  2 

互联网兴起的“沸腾的岁月”里,投行们更加聚焦于新型的看似可以提供高额回报的业务。随着人才的短缺,投行们不断的降低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原本不可能进入摩根史丹利高盛这些大投行的人开始成为投资银行家。而这些人在泡沫结束之后并没有离开,相反,一波波的裁员之后,正是原本优秀的人才为他们留出了宝贵的名额。

所有发生在华尔街投行身上的故事都牵扯到人性本身最丑恶的一面。因为这里亘古未变的法则就是要上演权力争夺获取更多的金钱权势。而正是这种局势的不断恶化使投行们失掉了自身原本存在的意义——它们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好的财务金融顾问并帮助实施它们。这让有志于以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而影响社会的银行家们失掉了自己荣誉感的来源,早些年份就已经离开了大投行的乔纳森尼的这本书并没有涉及到引起此次危机的投行行为。但是你可以通过之前华尔街十年的转变中找到为什么会发生危机的答案——至少你不会再对投行们做出如此之多的错误行为感到迷惑不解。

这里能够符合里克尔在《写个一个青年诗人的十二封信》提出标准的投资银行家越来越少——“这足以做出判断……如果感觉不写作也能活下去,那就不要去尝试写作。”这里越来越多的人是因为“挣不到高薪就无法活下去”,他们投行的传统一无所敬因此毫无禁忌。正是在过去十年中发生在高盛和史丹利为代表的投行内部的文化转型,酿成了今天的悲剧。而这种转型还对投行是否有必要存在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假如投行们仍然继续抛弃“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策略继续以“利润为导向”的话,这就会使得投行们的公众形象进一步的恶化使得越来越少的才俊希望加入这一行当,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乔纳森依然对几十年前的投行与公司的融洽关系抱以期待。他虽然一直在复述“投资银行家可能是最差的投资者”,而且他对自己实力依然存在着的质疑,但你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行业的热爱,他依然期望西德尼式的投行文化的复兴,“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依然是一个值得期许的目标。而至于这样的文化是否还能够复兴,投行们在彻底消失前是否能够拯救自身,应该是另外一本书里的故事了。

相关阅读:

《华尔街的肉》安迪·凯斯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铁三角——透视凯雷集团的秘密世界》布赖奥迪,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庞兹的骗局:一个金融奇才的真实故事》朱科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  |  2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