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钱欲望与权力斗争(1)
1 | 2 |
经济观察网 书评人 袁铭良 2007年,《The Last Tycoons: The Secret History of Lazard Frères & Co.》在美国出版。当年,本书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暨高盛2007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评选中,凭借“扣人心弦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击败了格林斯潘的回忆录《动荡的年代》,夺得桂冠。
同时,该书也被评为《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年度最佳商业图书第一名。
时隔仅一年多,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1月推出了该书的中文译本:《最后的大佬:拉扎德投资银行兴衰史》(上、下册)。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华尔街发端的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愈演愈烈,充分反映了投资银行现有商业模式的制度性缺陷。
投资银行究竟是怎样的机构?从事的是什么交易?操纵投行交易的人具有怎样的贪婪和欲望,导致他们在资本市场与内部权力斗争中跌宕起浮?《最后的大佬》描述了一场不见硝烟的金融大战,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华尔街的财富、阴谋、权力与丑闻。
在经历了几十年混乱的家长制管理后,拉扎德的结局出人意料:该公司不再受其创始人的控制,成功IPO之后,其股权和其他投行一样可被公开买卖。《最后的大佬》揭示的拉扎德的历史是一个从内部倾轧、毁灭到复苏的故事。本书充分证明了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著名理念“创造性毁灭”还一直活跃在经济和社会中,深刻地影响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
最神秘的独立投行
作为华尔街最神秘的独立投行,创建于1848年、在新奥尔良从事干货生意发家的拉扎德在其160多年的历史中的很长时间内都是一家私人家族企业,直至2005年才公开上市。当拉扎德的竞争对手纷纷将业务扩展到贷款、交易及衍生产品业务时,拉扎德选择专注于财务顾问与资产管理等核心领域。
即使和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等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相比,拉扎德也显得非常与众不同:该公司精于智取,绝不用金融资本硬拼。拉扎德的秘密武器不是繁多的业务线或坚实的资产负债表,而是投资银行家的判断力、私密性及精妙的策略。基于其专注财务顾问与资产管理的独特商业模式,拉扎德在此次席卷华尔街大行的金融风暴中几乎毫发未损,成为投行业极少数幸运儿之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同属犹太人背景的大型投行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高盛举步维艰,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而长期以来在华尔街一直与犹太人投行分庭抗礼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缩写,意为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投行如摩根大通(JPMorgan)、摩根士丹利、美林等也元气大伤,不复当年之勇。
“大佬”银行家与争权夺利
与其他华尔街大行相比,拉扎德最负盛名之处就是该公司的天才银行家,依靠天才银行家最好的交易构想来成就自己的历史。拉扎德的竞争策略就是汇集“大佬”的智慧,为客户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这些大佬都是经验过人、世界顶级的投资银行家。他们绝不冒险下注,只需要提供最具原始力量(即竞争性)的理念即可。理念越上乘,达到目标所需的眼光和技巧越独到,那么拉扎德这个备受尊敬和信赖的顾问就能赚取越多的利润,投资银行“大佬”的成长历程也伴随着激烈而延续不断的公司政治与权力斗争。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顽强成长起来的天才银行家,拥有对财富的贪婪欲望和对权力掌握的极度渴望。拉扎德的明星银行家费利克斯·罗哈廷打造了该公司的信条:“自己取得成功是不够的,要让其他人全部失败才行。”
通过阅读《最后的大佬》,读者会发现——对于投资银行家的职业发展而言,内部关系、高层支持与业务能力、客户网络同等重要,在业绩评估与职位提升时发挥的作用甚至更为关键。
1 | 2 |

- ·互联网表达民意? | 2009-03-11
- ·互联网是否能够表达民意? | 2009-03-11
- ·换个角度看历史 | 2009-03-11
- ·萧条经济学 | 2009-03-09
-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 | 200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