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观众
阿怪
2011-01-13 16:20
订阅
经济观察报 阿怪/文 国家大剧院前不久向媒体公布三周年总结,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耳熟能详的:平稳发展。

过去三年,大剧院的演出基本上占据了北京经典艺术演出市场上绝大部分,票房收入达到了9.1亿。几乎世界上著名的院团都曾经站上大剧院的舞台。而民众也从最初怀抱参观大剧院的心情,越来越平和的只把那儿当成享受艺术的场所。

每次世界著名的舞团、乐团来中国演出,人们问起他们的感受,这些艺术家们总会谈到这里的设施和这里友好的人们。对于更高价码的演出酬劳他们从来不提,他们委婉的评价这里的观众年轻充满热情,从不会像《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媒体一样,直接点名这里观众缺乏对古典音乐的尊重。

其实关于中国的古典音乐观众问题,从中媒到外媒已经批评过太多次。批评止步不前,观众却在悄悄地缓慢进步。至少,他们已经学会在乐团演奏间隙不鼓掌,尽管可能还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鼓掌,但至少已经在学习了;更多的人也已经学着着更正式的衣服看演出,而不是放眼望去满场都是牛仔裤与球鞋;在演出间隙打闪光灯拍照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这一方面来自于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来自于各个剧院剧场的不断教育。过去几年间,许多剧场已经超出了一个单纯演出场所的行为,更像一个教育机构,不断地去教育观众、培养观众,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剧场在结束时艺术家面对快速准备离场观众的尴尬场景。

一所好的剧院,舞台上和舞台应当是融通的。一场好的演出,演出结束后空间仍在扩展,像品红酒一样,口有余香。为了让演出更有质量而不仅仅是哪个院团在这里演出过的肤浅成绩,各个演出机构只有不断地办讲座和交流活动,吸引那些对古典音乐、歌剧感兴趣的人。

国家大剧院的做法是举办周末音乐会,要看这样一场音乐会最低的票价只要10块钱,最高是40块钱。与这种低廉票价不相匹配的是国内一线团体的演出阵容,包括北交、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歌剧院还有大剧院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指挥则是张国勇、俞峰、张艺这些国内比较知名的指挥。大剧院希望即使是公益活动,也不要降低演出的质量。

周末音乐会的好处在于,它不同于商演的形式,因而的每场音乐会都带有讲解性质。观众听一场音乐会,将会知道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还会知道他听到的曲子的音乐形式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发展。对于熟悉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以超低便宜票价听好演出的机会,而对于不熟悉又感兴趣的人来说,这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免费的课堂。

而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超低票价同样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走进剧场,北京国际音乐节由于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赞助,一场古典音乐会的最低票价仅仅50元。大大降低了高票价带来的门槛。

不过,我们的观众比起欧美发达国家来,仍然年轻,不仅是受众群年轻,更在于,西洋音乐在中国的历史相较于发源地也是年轻。成长是这个群体不可避免的关键词,其实好多东西,看得多了,懂得也就多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