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的脸(1)
鞠起
2011-04-06 14:19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鞠起/文

一、一张青涩的脸——从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到鲍勃·迪伦

你很难说清楚一个具体的鲍勃·迪伦(Bob·Dylan)的形象,他那桀骜不驯的表情曾经是美国60年代的几个重要标志之一,但你若认为那便是全部的鲍勃·迪伦,却又无法解释他在车祸后推出的纳什维尔地平线中那平和温暖的微笑。看上去,鲍勃·迪伦的脸似乎就像月亮那样一直在改变着。但凡事总有些规律,如同月亮总是由新月开始她新一轮的圆缺,没有哪一张多变的脸孔不是从青涩的年轻人开始的。

1941年,鲍勃·迪伦出生在明尼苏达,当他还叫做罗伯特·齐默曼的时候,只是个表现欲非常旺盛的孩子而已。14岁时他组建了自己的摇滚乐队,但同样很快地,他就厌倦了这种吵闹而欠缺内涵的音乐,和那种小场面的狂热。没有理由可以阻止他离开居住了将近二十年的希宾小镇,去寻找一个新的自我,和一种能够符合这个新自我的音乐形式。

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的第一年,一起鬼混的朋友们给他介绍了美国民谣战士伍迪格斯里以及垮掉派的诗歌和小说。正是这些当时的先锋的文化帮助罗伯特·齐默曼重新定义了他自己。他用英国现代诗人迪伦·托马斯的名字重新洗礼了自己,接过伍迪格斯里那把“能够杀死法西斯”的木吉他,改变了他原本甜美的,毫无个性的嗓音,开始了属于他,鲍勃·迪伦的冒险。

1961年,迪伦来到纽约民谣圣地格林尼治村,成为了这个民谣工坊中的新学徒。他寄住在别的民谣歌手家,他和人组队去看望住院的偶像伍迪格斯里。他签约了CBS唱片公司,渐渐崭露头角。1962年,他像个中学生一样出现在自己第一张同名专辑的封面上,略带羞涩地望着镜头,除了少数几首灵光乍现的歌曲如《纽约闲聊布鲁斯》之外,他似乎要被打造成一个年轻的民谣偶像,一个更为英俊的伍迪格斯里的拷贝,甚至这张专辑里有一首歌就叫做《给伍德的歌》。

而鲍勃·迪伦说,不。

1962年的一个夜晚,鲍勃·迪伦和一些民谣圈子里的朋友在格林尼治村的一家咖啡馆有一搭没一搭地谈论着越战,这个国家的未来和美国精神。突然,迪伦想到了什么,一言不发地离开。第二天他带着他写了一晚的歌词来到咖啡馆,把稿纸往桌上一拍。于是,推动时代的风吹了起来。

二、一张飘在风中的脸——民谣王国国王鲍勃·迪伦陛下

1963年发生了什么?

1963年,小马丁·路德·金博士组织了华盛顿游行,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1963年,迈克尔乔丹诞生。

1963年,一个名叫彼得·保罗和玛丽的合唱组唱红了一首歌曲,以至于所有美国人顺带着都知道了这首歌的作者:鲍勃·迪伦。

这首歌就是 《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inthewind)。它是如此能够代表这个迷茫而丰富的时代,以至于当我们在1994年电影《阿甘正传》中听见它的时候能够毫无疑问地感受到:对,我们在六十年代,我们在美国。

这首歌的旋律那样简单,任何人都可以在10分钟内学会,但他的歌词却那样深邃,可以让我们永远都在思考。迪伦在歌中提出了9个问题,而它们的答案,也许时至今日仍在风中飘。

1963年鲍勃·迪伦跟随制作人约翰·哈蒙德改签哥伦比亚唱片,两年间,他推出了收录了《答案在风中飘》的《放任自流》,《时代变了》和《鲍勃·迪伦的另一面》这三张专辑。并且两次在全美最大规模的民谣音乐节新港音乐节上表演,1963和1964年的演出使得他的名声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也渐渐地从伍迪格斯里的影响中走出,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民谣国王。1963年的一场演出中,迪伦念了一首自己写作的献给伍迪格斯里的长诗,这既是致敬,亦是告别,他将要告别这个偶像,而同时,不曾被人们意识到的是,这也是他对于过去的自己的告别。

在这一阶段中,鲍勃·迪伦的主要创作方向是抗议民谣,除了《答案》之外,《大雨降至》以及 《时代变了》、《战争的主人》都是发人深省的抗议民谣歌曲。这个时代的鲍勃·迪伦是最为人熟悉的,似乎全世界的乐迷都愿意他沿着这个模式永远走下去。然而,就如同当初他厌倦了摇滚情歌一样,鲍勃·迪伦很快又厌倦了去做什么时代的代言人。于是,虽然他在1964年的 《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仍然是一张民谣专辑,但在最后一首歌里面他唱道:

“那不是我,宝贝儿,那不是我。

 1  |  2 
相关新闻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