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飞机派生第三极构想 专家建言联俄联亚(1)
1 | 2 |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完成的一份报告提出,中国航空工业应以大型飞机研制为切入点,用十年左右时间,发展成为世界第三支重要的航空产业力量,形成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龙头高技术产业。
这是业内第一次提出航空工业的战略目标。所谓世界第三支重要的航空产业力量,中心思想是指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形成与欧美两大寡头竞争全球民机市场的产业能力。这份题为《扬帆起航,奔向新的战略目标,中国航空工业准备好了吗?》的报告建议国家将航空工业列为战略性产业,并动用战略资源保障目标实现。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决策支持研究中心,成立于1956年。参与此次报告研究的专家中,部分人士参与了大飞机项目论证和大飞机公司筹备的支持工作。
知情人士称,这份刚刚出炉的报告尚未提交决策层审议,但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部分专家和高层的意见。
第三极
中国航空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航空业的重要一员。不过与占据了全球航空产业80%以上市场份额的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和影响力十分有限。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民机工业。包括中国在内,目前全球民用飞机市场已被波音、空客两大巨头垄断。在双寡头格局下,民航客户的选择空间较为有限,发动机和航空电子供应商也受到波音、空客的极大钳制。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说:“从航空发展趋势来看,航空产业的多极化有利于维系世界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供应商呼唤多极航空产业力量的出现,以摆脱两大寡头钳制,激活全球航空产业链。”
此外,从全球航空市场的发展前景,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的历史积淀来看,中国成为继美国、欧洲之后的世界航空第三支力量具有现实基础,也有成长空间。而已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16个重大专项之一的大飞机项目,正在成为中国航空工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推进世界航空产业多极化的契机。
“对中国来说,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应致力于成为世界第三支航空力量的领袖,联合并发挥各国资源优势,建立新的世界航空产业秩序和生存空间,维系世界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上述专家说。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报告提出,国家应动用战略资源给予保障。具体的措施包括,在国家最高决策层次建立航空工业战略决策机构,建议制定《航空工业振兴法》,明确航空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同时,深化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尤其是投融资改革,从源头上确立市场化机制。此外,还应合理配置人才、科技、外交、空域等资源。
专家还指出,除了练好内功外,航空工业还应学会在开放的世界中配置全球资源。除了与美国、欧洲保持紧密合作外,还可考虑和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太地区的航空资源联合起来,共同成为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三支力量。
理想与现实
报告提出的战略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在技术方面,中国航空工业在关键制造设备、核心原材料、元器件、系统设计软件等还受制于人,特别是我国的航空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成为军、民机发展的瓶颈。对航空工业而言,这些技术的提升既需要人才,也需要资金和时间。
在内部改革和整合方面,由于多年形成的体制惯性,对于下一步的深化改革可能产生阻力。
在对外合作方面,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1 | 2 |

- · 目标:拿份额 联想新战略“显山露水” | 2009-08-12
- · 东星重整方案已成型将提交法院 | 2009-08-11
- · 航空业遭遇“碳排放”难题 | 2009-08-11
- · 奥凯航空不满一审判决再次上诉 | 2009-07-31
- · 幸福航空投入试运营 主营支线航空 | 200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