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9-03-27
魏黎明
订阅

全国政协委员汪苹:生孩子是对社会做贡献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魏黎明 “现代人生育意愿明显下降,应该适当放开人口政策。”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汪苹提交提案作此呼吁。 

汪苹认为,与30年前相比,现在孩子的养育成本大幅增加,工作和生活压力也日益沉重,养老社会化又改变了中国人养儿防老的传统意识,这都使得中国年轻一代人的生育意愿明显下降。 

2007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叶廷芳也曾提出过类似提案。叶当时呼吁放开二胎生育限制,主张“一个不少,两个正好”。而与叶同为老师也是朋友的汪苹,同样关注人口政策。去年一年,汪苹利用业余时间在全国各地进行相关调研,并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这一提案。 

汪苹认为,生育意愿下降的明显表现是,即使在生育限制相对宽松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大多自觉地只生一胎。汪苹在西藏进行的一个随机小调查发现,调查中四位不同年龄段的藏民均只生育了一个子女,虽然按照政策,他们可以生育多胎。问及原因,四人均表示:一个都养不过来还生第二个? 

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已持续多年鼓励国民生育。汪苹表示,即使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有保障,也并不能有效提升国民的生育意愿,而人口数量下降、结构不合理则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社会保障系统始终需要人来创造,稳定的人口和合理的年龄层次是十分重要的。”汪苹说,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鼓励生育的原因。 

此外,随着两代独生子女逐渐形成,导致“兄弟姐妹”概念日渐消亡,实际上造成一种“人伦的缺失”,其对社会、人文以及心理的影响尚很难预测。 

平生研究环境科学的汪苹认为,与自然环境要可持续发展一样,人口也要可持续发展。因此,她建议,从现在开始就放开人口政策,允许每个家庭生育二胎,并在可预期的20至30年间,逐步放开至没有生育限制。 

经济观察网:你为什么如此关心人口问题? 

汪苹:我觉得人口政策跟每个人有关。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也重,而且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 

生孩子其实是为社会做贡献,但是我们以前没有给予重视,觉得那是你私人的事,你会得到好多好处。 

但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养老不靠孩子,就算你有五个孩子也不靠他们,即使农村现在也没有这个想法。大家都觉得要让孩子读好书,找到好工作,这都是压力。好处没有,压力又这么大,大家生育的意愿也就下降了。 

我周边的人,生育年龄都普遍往后推,只有生活相对安逸的人,才会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孩子,但大多数家庭都不是很安逸的。如电视剧《金婚》,它反映的是上一代人的生育观和生活的状态,现在已不会看到。 

经济观察网:生育意愿下降会带来什么后果? 

汪苹:社会的发展就要维持人口结构的稳定。人口水平是不能忽上忽下的,就像前些年,无论学校怎么建也赶不上孩子数量的增长,现在孩子数量又很快下降,动荡太大。 

另外,对人的观念影响也很大。计划生育政策执行30余年,很多独生子女没有了兄弟姐妹的感觉,这是一种人伦的缺失。如果两代人都这样的话,就感觉不到要有兄弟姐妹存在的必要性,就觉得生那么多孩子干什么。我觉得兄弟姐妹这一块是缺失的。 

生育习惯一旦改变了,再来启发他们是很难的。就像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很有依靠,按道理可以生孩子,但是人们就是不生。俄罗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宣传多生孩子,日本人口密度那么大还在宣传,因为其人口正在老化。 

经济观察网:中国也有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趋势吗? 

汪苹:对啊,而且这个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够扳回来的。就像俄罗斯、日本那样,要恢复过来是很困难的。如果现在我们有一个人口政策方案,那实施起来又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像拉动内需,家电下乡,修一条铁路,只要钱投下去就行了。人口政策不是这样的,要恢复过来实际上不是那么容易的。 

经济观察网:如果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将对全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汪苹: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靠人口来发展。讲可持续发展,人口也要可持续发展。老年人不能创造养老保险、各种基金等等,这些都是年轻人承担的,不能指望财富自己出来。 

经济观察网: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搞计划生育,以后可能还要花大力气把人口数字再提上来? 

汪苹:如果是这样,肯定是不对的。整个社会似乎在矫枉过正,这是不和谐社会的表现。社会的人口结构不是小事,不能总是矫枉过正。我们制定政策要看得远一点。 

(本报实习生汪旗、张传民对此文亦有贡献)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