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2)

订阅
2009-09-07
张然

统计显示,1至7月份,我国城镇新增就业6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74%;截至6月底,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春节返乡的农民工95%回到城里就业。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目前就业局势基本保持了稳定,好于预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说。

稳住就业、稳住大局的同时,改善民生还稳中求进,攻坚克难。在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中国经济的困难时刻,一场酝酿多年、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始终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

去年10月,医改方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医改意见和三年实施方案。4月,医改意见和三年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医改全面启动。经初步测算,各级政府三年需要投入8500亿元。

截至6月底,基本医疗保障已经覆盖城乡超过11亿人;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医改方案公布4个月来,中央财政已下达资金716亿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台,使中间环节造成药价暴涨、医生乱开大处方等现象有望得到解决……

“医改有助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进而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预期,刺激消费并带动宏观经济的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说。

不仅就业、医疗事业“亮点不断”,中央惠民生政策还克服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大等重重困难,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多个领域同时推进:

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重点之一。截至6月底,中央和地方资金已下达到位近千亿元,廉租住房已开工4751万平方米;

新型养老保险开始惠及农村,社会公平迈出重要一步。今年,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义务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国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借读费和住宿费,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秋季开学前中央财政下达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170多亿元;

“三农”更加受到重视。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投资将达到3700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农业“四项补贴”1230亿元……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思路,那就是在应对危机中,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增加就业有机结合,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重点民生领域倾斜。”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说。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经济发展将从民生改善中获得持续动力

1至7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达到十多年来少有的16.9%,逆势强劲增长,而且出现了农村消费快于城市的可喜局面。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国内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由此可以看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起到了改善生活、稳定人心、提振信心的作用,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也日渐明显。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不进则退。而民生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牵涉方方面面,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决不能掉以轻心。

国家虽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但今年我国城镇就业依然有1200万人的缺口;医改虽然将把所有公民纳入基本医保覆盖范围,但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公立医院改革难度更大;义务教育虽然实现了免费,但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稀缺,高价择校费等问题难以根除;1.4亿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就业,但他们的社保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生活并没有融入城市……

在保增长中,中央高度重视民生,但在一些地方,更关心争投资、上项目,盲目追求GDP增长的现象还存在,而对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民生问题重视不够。

老百姓对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养不起老等问题的担心,是造成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切身感受到,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

“民生工程是宏伟的系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解决好民生问题,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且涉及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调整。”贵阳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申振东说。

保民生,须着力当前,着眼长远。现在我们所做的,只是刚刚破题,从根本上建立长效机制任重道远。

为解决重点民生领域存在的难点,有关部门已经研究确定了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有针对性的安排部署:年底基本医疗保障将覆盖12亿人,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年内解决26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2011年基本解决现有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明年元旦将继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表示,要抓紧研究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显而易见,惠民生政策不会因危机的过去而淡出,而将随着经济形势的向好而进一步得到加强。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更为周到、更为扎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持久、更强劲的动力。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