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10信贷重点在于“两防”

订阅
09:59
2010-03-06
郭田勇
经济观察报 郭田勇/文 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相比2008年的4.9万亿元激增95.7%,几近翻番,贷款增长速度和新增额双双创出近年来最高纪录。海量信贷的投放,使得保八目标顺利实现,但伴随着信贷资金的大量投放,一部分银行贷款实际上并没有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而是流入了股市以及部分热门区域的房地产市场;更为突出的是,银行投放的信贷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上,银行信贷业务同质化程度和风险集中度较高,银行信贷资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毋庸置疑,今年银行信贷的重点是在控制信贷非理性增长的基础上,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机制,加大信贷资金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并按照“实贷实付”的原则,从源头上保证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

天量信贷隐忧

2008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结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加之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市场深度调整导致出口严重下滑,国内服务于出口市场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面积亏损倒闭,大中型企业效益下滑,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

客观来看,去年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80万亿元,达到80.5万亿元,同比增长25.5%。通过大规模贷款投放,不仅使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保增长十项措施得到顺利实施,还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积极配合国家有保有压的振兴政策,支持产业机构调整和升级,更通过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启动了内需,改变了低迷的经济形势。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稳健的增加货币投放,有力的促进了实体经济企稳回升。

但是,笔者认为要冷静客观地认识银行信贷的积极作用,须意识到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带来的信贷结构不合理以及信贷资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

首先,去年银行信贷增加过多,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信贷资金迅速增加,好比是给实体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经济能否实现长期均衡增长尚存疑问。因此,暂且不论短时期大量投放的信贷资金是否全部投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即使投放的信贷资金全部进入实体经济,其对我国经济实现长期均衡增长的效果如何仍然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其次,银行信贷结构明显失衡,银行信贷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大型企业和政府项目获得资金比较容易,相比之下,银行对中小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依然不够。虽然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含票据贴现)累计新增3.4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30.1%,比年初高16.6个百分点,但是在中国间接融资方式占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背景下,依然有大量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所需资金,这严重限制了其进行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以及建立自主品牌,不利于形成健全的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

再次,银行信贷的过于集中,给信贷资产安全带来重大隐忧。具体来看,虽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政府财政信用做担保,但由于在获得银行贷款时都要求担保或将贷款的还款计划纳入财政预算,这样将导致政府担保杠杆率较高;且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从而政府负债率较高;加之政府主导的项目商业化程度不高,作为第一还款源的项目本身可能并不具备还款实力,这样可能导致作为第二还款人的政府变成第一还款人;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且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度较高,如在目前中信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一般性贷款占比不到60%,其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31%,因此,从一旦融资平台项目的投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造成大面积不能还款,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买单,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此外,从各家银行的贷款结构可以看到,房地产贷款的比例平均约占20%左右,而在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这个比例则可能高达40%左右,如兴业银行44%左右的贷款都集中在房地产上;同时考虑到一些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多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因此,广义来看,银行涉及房地产类的贷款,平均约占银行信贷总量的30%,比例之高显而易见。另外,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没有政府财政信用做担保,加之近期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银行前期沉淀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量非常大,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问题,将给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如果任由信贷规模继续扩张,未来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极有可能会迅速上升。

由此看来,去年的银行信贷虽对经济复苏具有重大贡献,但其亦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今年需要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重点要“两防”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今年银行信贷要防止畸形化增长,同时也要防止信贷不足,金融机构要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和自身资本充足为条件,控制信贷非理性增长,努力实现逐季均衡投放和平稳增长,防止季度、月度间的异常波动;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机制,注重对贷款的行业集中度的控制,将信贷风险的集中度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遵循风险分散化的原则。

首先,防止信贷过于畸形化,确保今年信贷量平稳均衡增长,优化信贷结构。第一,金融机构需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严格遵循信贷政策的“适度”要求,把握好信贷的增长速度和投放重点,按照“实贷实付”的原则,从源头上保证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第二,从银行自身风险的角度来看,今年银行在投放信贷时,需降低自身业务的同质化程度,严格控制大额授信集中度风险,将信贷风险的集中度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遵循风险分散化的原则。第三,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上来看,政府的投资拉动很大程度上促使当前经济复苏,但是并未形成健全的内生经济增长机制,而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出口和消费,需要有其内生的增长机制。因此,今年要寻找内生性经济动力,发展实体经济,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社会消费的支持力度,引导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流向更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产业和行业上来,从而为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次,防止信贷不足,创新信贷机制,加大信贷资金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潜藏的风险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重视,加之去年政府融资平台总体负债率较高,今年银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会比较审慎;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在不断进行调控,今年总体上投向中长期贷款的资金会有所下降,但是保持经济增长需要有一定量的信贷资金支持,而社会薄弱环节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较大,银行对其投放的资金较少,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需创新信贷机制,配合国家政策,根据企业和居民等微观主体的实际资金需求“有保有压”,防止银行信贷不足。换言之,对于符合国家政策支持和“调结构”方向的资金需求,银行信贷资金要予以最大满足,否则就不能体现信贷政策的适度宽松;对于不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产能过剩的行业,尽管其有贷款资金的需求,银行也要在信贷上予以控制,从而能够配合国家政策,抑制产能过剩,支持科技创新。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