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转向 重点减少政府国企财富(2)
张向东
13:25
2010-06-12
订阅
 1  |  2 

几乎所有调研组都在关注央企的高利润和垄断行业高管的高收入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魏众向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建议称,应该进一步提高央企利润的上缴比例。逐步实现央企内部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分配格局。魏众对本报记者说,这不仅有利于削减央企和民企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有利于削减央企内部高管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民盟人士也建议,应该进一步规范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收入,尤其是一些非工资性收入。

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比例也是此次调研中着重考虑的问题。

民盟中央的调研发现,目前中国地方财政收入60%-70%均被归入中央,尽管中央也在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但用于财政支付转移的资金仍只是很小的比例,地方政府用于提高居民保障和收入的动力明显不足。

所以全国人大财经委和民盟中央人士均建议,中央首先应该让利于地方,推动分税制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格局。中央应该将不动产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更多地分配给地方。

此外,中央还应该加大财政支付转移力度,民盟一位调研人士建议,中央的转移支付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应该由目前的20%左右逐步提高到40%,甚至可以提高到50%。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配,应该符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税源地原则。

对于政府和企业利润如何向员工转移,民盟调研人士建议应该尽快提高个税起征点,以此增加劳动者报酬收入。该人士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税负最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调研,目前中国中产阶级的税收比例已经占到了其正常收入的30%。据悉,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对类似的建议 “非常感兴趣”。6月6日,调研回到北京的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将专家提出的观点描述为“化税为薪”。

改革掣肘

自2006年国家发改委拿出第一份有关居民收入分配草案,至今已过五年。期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数次被提起,草案数次被修改,政府、学界乃至民间反复争论,至今仍未见动静,改革推进难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最早在2000年,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职务的华建敏就曾组织相关部门拿出过一份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最终面世。

十年过去,当华建敏4月底参与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收入分配调研组的研讨会时,再次看到了一些政策建议时不禁说,“很多问题与我们那个时候研究的差不多”。

为什么收入分配改革推进如此艰难?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魏众说,收入分配改革不同于其他领域,这是明显分配利益,而利益分配往往是最难的。

发改委2006年拿出的收入分配改革草案,其被外界总结为“控高、扩中、提低”,当时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居民收入的问题,解决措施均是从居民角度去考虑,但调节收入分配的关键并不在此。

此后,国家发改委又组织财政部、人保部、国资委、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五方共同研究起草收入分配改革草案,至今已经数易其稿。知情人士说,国家发改委在修改过程中,受到太多利益方面的制约和阻碍,越触及实质问题,争论和阻力也越大。其中一次,发改委明确提出,将央企上缴利润比例逐步提高至50%,但在征求意见中,国资委人士差点拍案而起,导致该版本再次流产。

而此次,中央再提收入分配改革,无论是出发点还是具体政策建议方面都已改变,而且中央决心已下。

促使中央下此决心的原因,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是涉及中国经济宏观层面和社会公平的话题,亦成为启动内需和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

因此,此次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和民盟中央调研组受到的制约因素要小得多,他们最终拿出的东西将会明显激进不少。

目前,国家发改委收入方案正在征求各方意见,继续修改。数位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组和民盟中央调研组人士表示,全国人大财经委和民盟中央调研组的报告将先后于7月完成并上报,中央希望争取年内拿出完整的可操作方案来。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