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降蕴彰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河北唐山市公开宣称,今年夏粮总产超过了2460亿斤,接近上年水平。其中,作为夏粮中最主要的冬小麦产量超过了2170亿斤,比上年略增。
可以说,在今年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韩长赋所透露的信息,足以让所有关注中国农业、中国粮食安全的人感到满意和欣慰。
但与此不和谐的是,几乎也就在同时,国内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小麦主产区,小麦价格却创纪录地涨过了1元/斤,有的地方甚至爆出了一天涨价三四次的“冷门”!
夏粮大概占全国粮食的产量四分之一,而夏粮里最主要的是小麦。在遭遇了前期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后期收获季节水涝等自然灾害后,今年我国小麦产量能够实现比去年“略增”,应该说是今年我国夏粮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果实”,实属不易。
但在气候极端反常的情况下,今年小麦依然取得了高产,这不免让外界多了几分疑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就公开表示质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他说,“对于究竟实际上今年夏粮丰收不丰收,有多少产量,因为收购主体很多,统计下来的数据可能是失真的,这是最大的问题,政府找不到一些确切的信息。”
郑风田也对经济观察网强调,如果没有科学的、深入的调查,农业部只公布小麦丰收很难让人信服,“今年小麦产量真的有那么高吗?”
和郑风田持质疑态度的还有不少人。中储粮内部的一位管理人员也表示,据他了解的信息,河南减产10—15%左右,河北减产超过了20%,安徽、江苏等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支持小麦丰收的说法。据他向经济观察网分析,前期低温天气在严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同时,也有利的一面,比如,冬前降温早利于防虫,春季低温持续时间长利于形成小麦大穗多粒。在小麦越冬期、起身拔节期、孕穗灌浆期几个关键生育时期,雨量充足也满足了小麦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农业上有“冷年成大穗”的说法。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在小麦收获的6月7日至15日,他曾随农业部考察组到河南、河北等地调查,农民普遍反映,今年小麦灌浆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粒重、穗重也都是最高的一年。“一袋小麦比去年重了10多斤。”
按照往年的经验,如果小麦获得好收成,当年新麦大量上市以后,价格会出现一段低迷期,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小麦价格从收镰入市之时就一路走高。今年6月下旬新麦上市之后,价格更是一升再升。
今年安徽、河南、湖北率先启动小麦托市收购政策。6月20日至7月初,正是大部分小麦主产省新麦上市时节,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短短的十多天内,普通新麦价格就从0.92~0.93元/斤涨至0.96~1.02元/斤。
“特别是在九毛四五到九毛七八的时候,一天涨过三四次。”因为公司的产品主要是面粉和面制食品,所以河南省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韩红军对前段小麦涨价还记得还清楚。
小麦已经接近和超过1元价,这与去年小麦0.83~0.86元/斤的价格相比,同比上涨了10%多。也高于今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0.90元/斤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小麦创纪录地每斤涨过了1元价,这恐怕在我国历史上都是没有的。
- 发改委昨发公告调高涨价信息散布处罚标准 2010-07-14
- 小麦投放力度创历史新高,难平价格上涨趋势 2010-07-13
- 粮价三国演义 2010-07-11
- 商务部数据:全国猪肉价格连涨五周 2010-07-07
- 平遥古城将召开听证会提高票价 201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