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时代,上海靠什么?
孙健芳
2010-09-17 11:54
订阅

孙健芳/文

每一次,来上海时,总带着几分矜持、几分散淡、些微的不屑,虽然上海世博已经开始100多天,但从来没去看,并私自认为,那是一个人山人海、群声鼎沸、无太多想象力的地方。所以,即使上次父母去上海看世博,也没有陪他们。之后当有人邀请时,总是说,人太多,等等吧!

等到什么时候,是世博后期人少一些,还是等到世博结束之后,看看那些不会被拆除的空馆?自己心里面也没有底。

9月中旬这一次去上海,我听到的负面信息比以前都多。

不同的人在我耳边唠叨:上海交通拥堵、生存压力大、生活成本高、空气质量不好,以前虽然有抱怨,但那种抱怨像更像是对自家淘气孩子的轻嗔,而这次感觉则是实实在在的埋怨。

当然,也有上海本地人很焦虑,问我,“在世博之后,上海会像北京的奥运一样,经济一下子会垮下去吗?”

一时,我不知道如何解答,突然记得2007年我们举办私募基金论坛时,当时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但斌先生在我们论坛上做了一个发言,当时他说:“我不信,中国经济会在奥运之后从桌上上面掉到桌子底下?

但之后,中国经济就真的从桌上掉下去了,而且不止一个北京,全中国、全世界,都在北京奥运之后,就这么眼睁睁的从桌子上面的掉到桌子底下!

昨天是2010年9月15日,是雷曼兄弟的倒闭两周年,我们刚好在清华举办一个关于“全球经济僵局”的讨论,这一天也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结束的最后一天,文老师在主持论坛时说,两年前,当他刚听到雷曼倒闭时,心里面就感觉事情有些不对了。

但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会如此不对,金融危机如瘟疫一样,蔓延到全球任何一个角落,无所幸免,引发异常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崩溃。

两年走过来了,我们不去反思历史,也可能再度重复历史。

正是反思历史,我认为,世博之后,上海经济不会从桌子上掉下来。因为奥运之后的北京面临的不仅仅是奥运经济的消失,而是世界经济的衰退,当时国内外企业是哀鸿遍野,奥运更多是一个时间的巧合而已。

之前我与一位朋友聊天,他离开了北京,选择新工作地点时选择了上海,问起原因,他说,虽然目前中国划分了很多经济区域规划,但只有长三角,也只有长三角,在新一轮经济腾飞中做好了准备。

“人生是有限的,我想在新一轮的中国经济腾飞中,在经济的脉搏跳动最敏感的地方工作,这样才会让自己成长的更快。”我看到他眼中的亮光。

之后问过很多人,中国这么多经济区域,哪个经济区域规划未来更有竞争力?

“长三角,”答案类似。理由有:只有长三角,既涵盖了制造中心、又有物流中心、融中心和人才中心,而且城市之间有梯度,并且相互辐射,而上海就是长三角腾飞的关键支点。

但上海目前的也有忧虑的地方,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束、城市化的完成、世博期间旅游消费拉动以及相应的溢出效应也会随着世博结束而消失,按照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世博之后的上海经济应该向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迈入,方向模模糊糊就在眼前,但好像又不十分明晰。

不过,这次我找到一些答案,我拜访了上海国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先生,他也是上海经济学会的会长,我再次谈到我的疑惑。

他笑了笑,若有所思了说,其实未来上海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的,比如世博里面有很多智能城市的东西可以借鉴,未来上海如果想智能城市,就会带动上海整体往前再迈入一个新台阶。

什么是智能城市?他解释,比如堵车也是上海目前最为头疼的问题,未来城市将会建立一个智能信息系统,例如通过智能的传感系统对路况进行监测,引入电动汽车美化环境,同时必须发展智能电网系统,智能城市的后台需要云计算系统去支持,发展这样的智能城市,需要的投入并不比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少。

当谈到电动汽车时,他说在世博会里面有1000辆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的。“不知不觉间,我们成为世界上使用电动汽车最大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会羡慕我们,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据可以采集,可以对这数据进行检验和矫正。”

这让我十分触动,我们记者老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去关注世界,落后、灰色、缺陷我们报道太多,但往往忽视,进步、发展和美好就在身边。

在昨晚我们清华的论坛结束时,我们与来自台湾的基金经理王邦祺聊了一会,这是位学习历史的基金经理,记忆力超好,怀着天生的敏感,对任何陌生的城市、发展中的进步都不会漠视。

我问他,你去世博几次?

“15-16次,因为你不能每次看完,但凡是有字、有标记的地方我都看了。”他说。
突然间,我再次被感动了,下次,不管人再多再堵,我也一定去看看世博馆,关注、参与、努力才会让城市生和个人生活更美好。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