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耿旭:深圳代表创新文化
杨兴云
2010-08-26 13:06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杨兴云 出生于重庆的耿旭,7岁时岁父母去台湾,1972年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学位。1976至今历任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及农业环境学院副院长。2009年7月任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兼院长。1995遴选为美国科学促进学会院士, 1997年遴选为美国农学会院士。日前在美国求学、工作近40年的耿旭在返回美国休假的前夕接受了本网记者的专访,谈到他对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感受和对深圳文化的认识。

经济观察报:很多人认为,深圳特区建立30年,虽然在经济上以及城市建设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文化方面却没有太多的建树,有人甚至认为深圳没有文化,对此,你怎么看?

耿旭:关于深圳有没有文化,要看从什么角度看。我个人认为,深圳作为30年间发展起来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崭新城市——当然,如果从外观上看,中国很多城市都很新,但其实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城市,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新兴城市,只有深圳。

因此,深圳的文化肯定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也就是说,深圳的文化肯定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个意义上,与北京、西安、南京,甚至是上海,抑或任何一个内地城市相比,深圳显然缺乏有些文化的东西,因此,要看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自然不能来深圳。深圳短短30年的城市发展史,也不可能积淀下有多么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作为一个新城市,它所代表的文化本来就是新文化,它不属于古老的东西,我们如果从古老的方面来看它的新东西,研究来研究去,这个方向不一定正确。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一下子积淀到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中来。

中国没有一个大城市有深圳这么新,他所代表的形象是中国固有城市没有发生过的,中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来到深圳,他是要打造一个事业,这个过程中就会创造一种文化,你不能说深圳没有文化。我们需要把深圳的文化标杆打出来,到深圳来看什么,就是中国未来的文化,代表改革开放以后,21世纪中国的崭新文化。

总之,深圳不是需要回到过去,才叫有文化,而是需要往前走创造新的文化。这就需要通过城市的规划、建设把它展示出来,让别的国家,全世界的人知道,我们中国不仅有古老的文化,也有崭新的文化,代表未来的中国新文化。

经济观察报:与美国的产生,比如加州的洛杉矶等城市与东部的纽约华盛顿等城市相比,有什么不同?

耿旭:在美国以纽约、华盛顿为代表的东部文化与洛杉矶、旧金山为代表的西部文化,风格就明显地不一样。

东部文化代表的是美国传统的从欧洲过来的这些移民的文化,都是一些中规中矩的,教条主义的等待的,这是美国文化一些基本的东西,而到了西边去,都是野人,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扛着枪。骑着马,东奔西跑的牛仔形象,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西部最终发展起来,有了硅谷,有了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洛杉矶在新经济方面超过了东部地区,加州也发展成为美国经济第一大州。这一点应该说与深圳颇为相似。

因此,假如有两个人分别只去过美国的东部的纽约或西部的洛杉矶,谈到美国文化,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会谈不到一起去,因为二者的文化风格完全不一样,你不能据此就说哪有文化,哪没文化。

一个是老美国,一个是新美国,一个是从欧洲过来的传统的东西,一个是崭新的从来就没有过的,美国本土产生的新的文化。我认为,考虑深圳没有有文化,也应该如此角度去看。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远离美国东部的加州成长起来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文化和以硅谷为代表的科技、动漫为代表的新的文化,其核心就是不断创新,不受固有文化的桎梏和束缚。

在今天的中国,其实深圳的环境和氛围与当初美国西部的城市确实是非常相像。谈新的文化,不要说北京、西安,上海不行,广州也不行,传统的东西太多,只有深圳,30年间成长起来的崭新城市,以新兴产业作为背景,发展出崭新的,引领未来的文化,这个文化不是谁来刻意造成的,它是一种通过自然积淀,逐渐展现出来的,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深圳没有文化。

经济观察报:对深圳新兴产业的发展,深圳有什么优势?

耿旭:在低碳经济方面,深圳在中国,目前可以说是一个领先的城市。例如在新兴照明产业LED,一半以上的企业集聚在深圳,光伏产业,几个大的企业也在深圳,此外像生产电动汽车的比亚迪,它就代表着新能源的方向,即使在国际资本市场也受到追捧。毫无疑问,深圳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领军城市和样板城市。

经济观察报:关于深圳的山寨文化,你怎么看?

耿旭:在你能够完全自主创造、自主创新之前,学习模仿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即便是日本,还有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的初期,也都毫无例外地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省略的。

也许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它有问题,但从科技发展及创新的角度来看,它是无可避免的。如果把这个程序切掉,那你后面的那个创新也就没了。山寨可以说是创新的孵化器。在这个意义上说,山寨文化实际上也代表了深圳文化中的一些特质,即善于学习、善于模仿、善于创新。

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有创造性的东西最终才会破茧而出。深圳现在所经历的就正好是这样一个破茧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你对深圳30年的发展过程有什么评价?

耿旭:30年时间造就了深圳这样一个世界级的都市,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同时也证明了深圳是最能发挥中国人优点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深圳是一个培育了新中国文化的地方,但这个含义与其它地方或许也有所不同,在其它地方是文化造就了人,比如北京文化造就了北京人,上海的文化造就了上海人,而在深圳,我认为是深圳人造就了深圳文化。
因此,深圳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完全没有必要去模仿其它城市,千万不要去建造一个怀旧怀古的有“文化”的古老的中国城市。深圳不需要,中国也已经有太多那样的城市了。

深圳有没有缺点,缺点多了,深圳有没有问题,问题大了,这不就是新文化的一部分吗?

我有山寨,我有污染,这正是深圳需要破茧的过程。最后化蛹成蝶。想当年,美国人在西部挖金的时候,污染及破坏又是多么的大啊,山给炸了,湿地填了,甚至人也给埋了,那是多残酷的事实。

经济观察报:关于港深未来的关系,你怎么看? 

耿旭:我认为,港深将来肯定是一体的,差距造成分离,而双方的经济水平拉平之后,融合便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