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 荣融不易(2)
康怡
2010-09-01 08:43
订阅
 1  |  2 

捍卫者

中国面对的仍然是一场未完成的国企改革。这其中的纷争、质疑乃至诘问,也成为李荣融七年国资掌门人的一部分。

2004年,郎咸平公开质疑国企民营化,进而引发一场全民大讨论,国资委面对国资“贱卖”和“流失”的责问,而另外一些学者,也公开呼吁坚持国有经济的改组和调整,为民营化辩护。

国资委不能自外于是。尽管李荣融从未正面回应过这样一种争论。不过,那期间国资委以少有的高效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国企MBO的文件。而之后,国资委内部对国资在各个行业领域内的定位,实际上是有规划的,而详情从未对外披露。除了未经任何官方文件证实的“央企要在七大领域内保持控制力”这样的说法。

去年至今,有关国进民退的大辩论再次将李荣融推向风口浪尖。一个论据会被经常提起: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4万亿资金,绝大部分落在了央企身上。在冬天里“穿上棉袄”的央企,在扩张的道路上远远把民企甩在身后。中粮入股蒙牛、宝钢入主宁钢、中国建材横扫水泥行业、山西煤炭行业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现,都强化了这一命题。

对此,李荣融并不认可。

2009年8月,在为广州的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所做的题为“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会上,他回应道:“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国企、民企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而不是说‘有我没有你,有你没有我’。”

他提出,在这一轮的并购整合大潮中,也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央企进行重组并构。

不过事实是,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的数量为196家,截至目前减到了123家。这73家央企的退出,没有一家是通过卖给民企或者外企实现的,大部分是央企之间的内部整合。

央企负责人的薪酬过高、红利上缴比例过低等诸多争议常常将李荣融推向舆论的最中心。

李荣融从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在回应薪酬问题时,他说:“央企负责人薪酬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企业利润增长的速度,央企负责人的薪酬是合适的更是合理的。”

外界要求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的声音一年响过一年,李荣融却一直这样说:“对央企抽血不要抽得太狠,央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为现在我们的企业真正储备15-20年技术和产品真正还没有一家,一家企业如果没有储备15-20年的技术和产品,我认为是很危险的。”

周放生更愿意用“立场”二字来解释李荣融。

“如果把国务院比作是奥委会,李荣融只是中国代表团的团长,团长的任务就是拼命地帮助中国代表团拿金牌,李荣融也一样,他的任务就是帮助央企做大做强,就是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周说。“至于比赛的规则和判定,是奥委会的责任。”

如果李荣融不是国资委的掌舵,那会是另外一番图景吗?去年世界500强座谈会,面对众多的民营企业,李荣融笑说:“中央任命我是国资委主任,如果成立个民资委,我当主任,我一定把你们搞好,我完全有信心。”

问题是,中国没有民资委。

待解难题

8月24日,新任国资委主任王勇给了李荣融一个殷实的拥抱。这是王勇阔别国资舞台五年后的再次回归。

不少国资系统人士表示,王勇的归来是意料中的事。现年55岁的王勇2003年就任国资委副主任一职,协助分管企业领导人员工作,分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党建工作局(党委组织部)、培训中心。在国资委副主任这个位置上,他一直任职到2005年,也一直被看成是前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得力“副将”。

而且他和李荣融一样,有着丰富的国有企业工作经验,曾任第七机械工业部某厂厂长、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职位。

在当天宣布王勇任职的国资委干部大会上,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也表示:“王勇熟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情况,担任国资委副主任期间在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干部改革,加强中央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安林博士表示,王勇此前在中组部干部五局的任职经历(2001年出任干部五局局长)能否推动央企董事会试点工作再向前走一步是他关注的焦点。

在他看来,董事会制度建设既是李荣融的最大成就之一,也是李荣融的最大心患之一。“两年前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下发的一份文件中,重新调整了央企内党委与董事会的职责边界,赋予董事会更大的权限和独立性,但是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新办法下的产物。”安林表示。

“李荣融时代的董事会制度,可以说是正在迈向独立性,而王勇要做的,就是真正实现董事会的独立性,进而实现董事会制度的实体性,也就是董事会必须拥有实权,特别是对经理的任免、考核和薪酬的决定权。这对他将是很大的挑战。”安林表示。

此外,摆在王勇面前的还有央企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大做强、非主业资产剥离等诸多难题。据2007年国资委正式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到2010年,中央企业调整重组至80-100家;加快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即将成立的被称为 “中投二号”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或将让央企整合在数量上目标能顺利完成,不过,业内人士担心的是一些企业被装进去之后,如何通过“中投二号”市场化的操作手段,保证企业顺利平稳的退出、重组或出售给外部战略投资者。这也是王勇将要面对的大事。

王志钢关心的是央企未来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如何能把握好产融结合这个度,既不偏离主业做金融,又能让金融真正的为产业服务,这对央企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王勇同样无法摆脱李荣融式的纠结——搞得好也抱怨,搞不好也抱怨。78家央企退出地产的动作还没有完成。

在李荣融离开国资委的第一个周末,一场由众多经济学家发起的研讨会举行,其核心议题仍然是,国企应该做什么。

国资委大事记

1、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小金库”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2、央企调整至100家以内3、下半年组建国新资产管理公司4、敦促央企退出非主业1、推动国企集团核心业务上市或整体上市2、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试点3、加强对国企领导薪酬和职务消费监督;国企高管薪酬要同业绩挂钩1、鼓励央企跨区域联合重组2、国有产权流转效率增强3、加快国有大型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4、确保央企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有序流转1、加快推进央企产权多元化2、央企整体上市根据市场容量逐步推出3、鼓励国有企业到香港上市4、加强监控国企资金进出股市5、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改基本完成1、央企红利征收分不同标准2、央企股权转让优先非公企业3、支持把部分国企收益转到社保基金4、分类分步实施国有上市公司股改1、上市公司期权激励试点2、规范央企行使控股股东权利3、央企260亿元委托理财全面清理1、大型国企不准搞MBO2、国资流失得到有效扭转3、国资委以出资人身份派董事管理国企4、央企高管业绩考核启动5、掌控国资国企家底6、国有资产转让建章1、国资转让审批权划归国资委2、国有产权进场交易3、国资监管暂行条例实施4、规范关联交易和对外担保5、国企清产核资办法公布6、央企清产核资启动7、考核央企高管业绩8、国企改制立规

李荣融语录

>我的座右铭是 “倾心于事业,敬业于岗位”。>你再大的企业,老板也是伙计。>我不怕骂,因为心里很坦荡。>我喜欢跟高手较量,我认为和高手的较量,尽管有失败、有痛苦,但一定会有提高。>你把跑道建好了,规则制定好了,把裁判员请好了,别请黑哨。在这种条件下,优秀人才有的是。>中央企业还是老老实实干你的本行、干实业,不要“东张西望”。>我要求央企现在要冬训,不是简单的熬冬。>我说前门必须开,再有压力我来做,该给的应该给。后门一定要关,旁门则必清。>现在的过剩不光是中国的能力过剩,全球能力基本都过剩,那过剩就有问题,谁死谁活?不是你说了算,是市场说了算。>我对自己的女儿也说,毕业以后找工作,我是希望能找一个大企业,不要太讲究薪酬高低。一个大企业,它的规章制度就一套,它的工作程序就一套,我认为这都是花钱买来的,也有许多是血的教训换成的。>我们委里面年轻人让我推荐他们看什么书,我说就念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你遇到的事超脱不了这两本书。>现在的过剩不光是中国的能力过剩,全球能力基本都过剩,那过剩就有问题,谁死谁活?不是你说了算,是市场说了算。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