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花钱:吴起免费教育收支账
张延龙
2010-10-13 07:25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延龙 从西安驱车到吴起县,需经700余公里的路途,临到吴起县的时候,可以看到典型的陕北风光-连绵群山沟壑,山间散落着一座座围起来的小院子,里面几台“磕头虫”——采油机在卖力工作。

像绝大多数陕北地区一样,吴起这座县城的命运,因石油而改变。

在财政相对充沛后,县里的主政官员开始提出 “办人民满意教育”口号,并迅速把这个口号付诸现实。

从2006年到2009年连续4年间,吴起县的财政投入教育资金合计约8.7亿元,每年投入教育资金占年度财政支出的比例均超过了10%,在2009年则达到了历史最高的15.4%。而这些投入的回报是,这个陕北原本并不知名的县如今已成为 “全民免费教育”样本地区——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报销技校学费到升入大学后给予数万元奖学金。

免费教育

吴起曾经是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1992年底,吴起县地方财政收入仅为402.2万元。

1994年,组建两年的吴起钻采公司顺利出油,这里的命运从此迎来转折。

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这些钻采公司的出油量亦稳步上涨,到2005年,吴起原油产量已达超过100万吨,成为陕北地区石油产量第一县。

这之后,石油工业每年为吴起县财政提供的收入均超过了80%。

2009年,吴起县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81.87亿元,财政总收入27.59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16.09个亿,“上缴给延安市4亿,地方可支配大概12亿元”,一位吴起县官员介绍说。

财力充沛后,吴起开始面临怎么“花钱”的问题。

2007年,原任延安市宝塔区区委书记的冯振东调任吴起县任县委书记。冯曾主管教育多年。当年,吴起县委县政府将教育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吴起县开始将大量财政投入向教育领域倾斜,“自2007年开始,吴起县就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范围扩至高中,并实行‘五免一补’。”吴起县教育局局长李海明说。所谓 “两免一补”,即免杂费与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而“五免一补”则进一步免除了住宿费、取暖费、信息费。

吴起县的“全民免费教育”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修建校舍和购置设备等大规模投资;以及政府向教育系统提供高额补贴,免除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在校费用,招聘更优秀的教师,并提供奖学金和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费用(如大学奖金学、报销就读技校学费)。

数据显示,吴起县从2006年至2009年4年间,财政投入教育资金合计8.7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改扩建、新建学校投资,学校内部设施配备投资1.03亿元。

当地的学校校舍、软硬件建设不输于任何一个大城市。中学还设有各种奖学金、贫困补助金,覆盖面超过了50%,年人均补助金额超过千元,用吴起县高级中学校长张俊殷的话说,“在吴起上学,只要好好念,不光没有后顾之忧,还相当于挣工资”。

张坪小学建在远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张坪镇,由于多数孩子的家都在大山中,交通不便,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学校寄宿,学校校车每周往来接送。学校教室窗明几净,实验室里配备了各种实验仪器、计算机设备,还有劳动课的农具。音乐室中,一架价值1.3万元的星海钢琴摆在角落,还有电子五线谱、架子鼓。

如今,吴起县近30所中小学中,每个教室都装备了单价2万多元的“白板”——投影仪系统,这被当地的官员津津乐道——“这是全国最先进的,听说有些北京的学校都不一定有。”

张坪小学校长高广东说,“所有的设备都是按照教育部一类标准购置的,在吴起,所有的学校都一样。”

“粗略估算,每年向每个孩子的补贴成本接近4000元”,吴起县高级中学校长张俊殷说,“每年县财政补贴到我们学校的运行费用,接近1600万元。”吴起县高级中学是当地唯一一所高中,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他们开出了9万-15万元的高薪,从全国各地“招募”了20名优秀教师。教师们将获得免费的住房,条件“优厚”到家庭配偶的工作也可以由吴起县在当地协调解决。

升入名牌大学的考生还会获得最高10万元的奖励。而即便无法顺利升入大学,也有另一扇门为孩子们打开着。吴起县一位官员说,“他们可以去外地学习各种技能,比如说山东的蓝翔技校,学费也全由政府报销。”

民生“发展观”

吴起县财政局官员介绍说,2009年当地约12亿的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投入2.8亿,三农3.6亿,卫生1.4亿,交通道路1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5亿。

而之所以在“脱贫”之后率先关注教育事业,主持“全民免费教育”的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此前对本报说,“免费教育只是一项措施,目的是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

这位县委书记当时一再说:“财力现在充沛了,怎么花,这是个理念问题。”

他的回答,与进行 “全民免费医疗”实验的神木县官员相当近似,本报记者此前在神木采访时,主持设计神木医改方案的神木县康复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波讲过一句令人印象很深的话:以前政府没有钱,也没有办法花钱,这几年有钱了,就涉及到怎么花钱的问题,是进一步地追求GDP、搞一些形象政绩工程,还是真正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不让老百姓受益,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经济干什么?

在同属陕北地区的神木县,通过县财政每年约1.5亿元的预算补贴,当地率先实现了号称“全民免费医疗”的医改——以“城镇职工合作医疗”和“新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为基础,大幅提高了医疗费用财政报销的比例,在神木县向卫生部的汇报材料中总结道,到2009年12月底,全县共累计报销住院患者29847人,累计报销住院医药费1.12亿元。县级医院人均住院费用4167元,人均报销3534元,报销补偿率达84.82%。

当地官员说,在全民免费医疗之前,神木县在2008年就已经实现了免费教育——“不只是国家义务教育的概念。就是说,你家的孩子来上学就行了,什么都不用管,同时还给你提供‘伙食补助’,保证你在校期间每天有一顿免费的午餐。”而全县孤寡老人、残疾人免费供养也已经开始实行,“包括建立的养老保险体系,标准也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更高一些。”

而在陕北的子长县,这个2009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7亿元左右的县城,则通过药品由县政府集中采购、公立医院工资由差额拨付改为全额拨付,并把医生考核方式由处方金额调整为处方数量等措施,将公立医院完全回归公益属性。

从神木,到子长、吴起,这些民生领域的“平地惊雷”屡次发生在陕北的“能源走廊”上。这里因煤炭、石油等资源迅速聚集起大量财富,而地方政府则通过不同的制度改革,将分配向民生领域倾斜。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对本报说,“这些现象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明显,过去简单以GDP来衡量地区发展的方式,如今正在发生变化。”

“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氛围,默许这些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制度设计、改进,增大投入,来更好的保障民生领域”,石英说,“这些方式不一的对民生领域保障、投入和改革,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政绩衡量指标和因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