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之城的公私碰撞与沟通实验
吴娓婷
2010-11-08 02:56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吴娓婷 对于广州这座“中国第三城”而言,亚运会是一个重拾荣耀的契机。这座城市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如今在后起之秀的争艳下光环渐失。

亚运会已经影响了这座城市,它为广州及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公共利益不能扰民。

亚运会还将影响着这座城市,它只是广州投资新城建设的开始。在后亚运时代,广州将继续它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城市化率86%、一半以上区县GDP超千亿是它的5年目标。

  广州亚运会将于11月12日开幕,这意味着一个时期的结束,另一个时期的开始。

结束的是艰巨的筹办过程。为筹备本次亚运会,广州投入超过1200亿,对包括城市面貌、交通、空气、水质等全方位进行整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在近两年密集的工程施工、演练中,广州市民普遍感到正常生活被扰乱。

“扰民”一词,通过媒体的报道而上升为公共词汇。民众也想出多种表达方式以争取自身利益。广州在密集施工的同时,出现了踊跃的民间活动,包括拆迁维权、文化保育,甚至是对市政工程缺陷的大胆曝光。

由于有反思,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时期就有望展开。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郭巍青希望,广州能以总结本次亚运筹备的经验为始,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要亚运,也要自由

亚运开幕式当天下午,家住珠江帝景的蔡小姐要把家里的灯打开,然后离开。

本届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在市中心举行。届时,运动员将乘船沿珠江进入岸上海心沙岛的开放式场馆。

然而,这个原意为与民同乐的开幕式,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安保难题,也给众多市民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不便。

为确保安全,海心沙周边方圆1公里范围内可望见主席台的楼盘居民届时要临时迁离。如果家中有老人、病人等特殊情况,将由工作人员上门陪同看开闭幕式,且窗户需关闭并挂上窗帘。蔡小姐的家即在该严控范围内。

珠江帝景与海心沙隔江相望,仅该小区内就有近1000户居民可以望见海心沙,这近千户居民将在开闭幕式当天临时迁离。此外,临近海心沙周边餐饮都将停业。沿江13座小区不仅要凭二代身份证进入,还施行IC卡人像智能识别系统来防控。珠江新城内临江大道及一线写字楼、住宅被列为重点区域。据了解,赤岗街和珠江新城临江大道周边的核心区制高点将安排狙击手布控。

11月3日晚,第一次开幕式预演。珠江新城全城封锁,车辆和乘客必须持有通行证才能进入,导致珠江新城旁的广州大道塞车数公里。

蔡小姐想了很多办法,希望留在家中、透过阳台的落地窗看开幕式。她对警察表示没有挂窗帘的习惯。当了解到陪同人员是地区的党员代表,蔡小姐说自己也是党员,能自我监督。对于这些要求,警察均表示不能答应。

蔡小姐觉得不平:“我花几百万买的房子,却无法欣赏窗外多年不遇的亚运盛会。”她也抗拒工作人员进驻家中。“从下午3点到晚上12点,我的私人空间完全被占,我想听听音乐、睡下觉都不自在。”蔡小姐说。

蔡小姐还没想好开幕式当天怎么办,又收到来自其物业管理单位的倡议书。该书信提出,为配合中央电视台对全市亚运转播航空拍摄以及珠江巡游预演与定点拍摄,在11月3、4、6、8、10、12日17:25-21:00,将室内照明灯打开,“用温暖的灯光点缀羊城的夜景”。

数天前,市国土房屋管理局发文,希望市内广大区域开灯,“对妨碍光亮工程造成不良后果的,将严肃查处,追究责任。”物管单位的倡议书正是基于房管局要求发出的。

“我支持亚运,但希望参与的同时不要太过侵占我个人自由。”蔡小姐说。

                         “把阳台还给我”

“拆路复涌”的荔枝湾是广州为筹备亚运重点打造的新名片。荔枝湾近日正式亮相,游人如织。

王先生的房子原本在荔枝湾河旁边,因整治而拆迁。

荔枝湾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是河涌,后来因疏于治理,河涌臭不可闻,政府盖涌建路,办成广州有名的古玩商业街。为了还原过去“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景象而揭涌复建,178间古玩商铺、老旧民居都被迫迁移。

“施工都到了我们家门口。”王先生比划着,指当时施工点距离家门口不到1米。修整需经过围蔽、揭盖、清淤净化、截污、调水补水、河堤景观建设,耗时6个月。王先生描述说,其时臭氧一桶又一桶地往水里泵,机器整天开动,吸走污水,并注入大量清水“洗”河涌。施工常至凌晨三四点。噪音、废气、臭味不断。

今年19岁的Mier住在荔枝湾路的另一边,她说对荔枝湾新貌没太大兴趣,除非亚运能把阳台还给她。为了配合荔枝湾的景观,Mier家所在的楼房被列入“穿衣戴帽”工程,阳台雨棚也被要求拆除。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城管委说你雨棚是违建,你就必须拆。”Mier说。雨棚拆后,Mier将阳台的鞋柜、杂物全部搬进室内,连衣服都没法晾。

“穿衣戴帽”工程进行期间,楼上焊接的火花点燃Mier阳台上的遮雨胶布,幸亏妈妈在家及时发现,灭了火。

荔枝湾整治只是亚运工程一个缩影。杨箕村20天清拆完毕,道路被无故铲起再“缝合”数次,分别用以铺设水管、电缆、燃气管等,被市民戏称为“拉链路”,这在广州多处可见。今年5月,广州工地多达2000多个,由于施工废料堵塞下水道,决心治水的广州城反倒被雨水淹,损失严重。

广州亚运会总投资超过1200亿人民币,其中对改善城市面貌和环境的投入资金达1090亿元,包括地铁建设、城市道路、桥梁和基础设施、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水治理等经费。这些工程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滋扰周边居民、甚至产生安全隐忧等问题。

多方利益矛盾在工程快速上马中被激发。荔枝湾古玩商业街的店主表示不愿意离开,多次抵制工程施工。拆迁早期,施工方提出给予王先生他们的补偿价格仅为7000元/平米。王先生跟对方拉锯了几个月,价格才谈到了1万6,“总算接近该地区商品住宅价格”。

“扰民”,经由本地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变成了集中表达民众感受的公共词汇。今年1月,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就工程 “扰民”向广州市民道歉。

                        沟通

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广州民众想出多种表达方式,以争取自身的利益。

针对政府的强制开灯令,网络上迅速形成“迎亚运,共环保,齐关灯”活动,建议用相反的行动无声抗议。

  网友“广州的大坂城”建议,为防止“拉链路”出现,政府应建立开放的公共平台,将全市要开挖道路的项目、地点、开挖单位、挖掘工期列出来,接受社会监督。“就像公安局办理事项一样可以查询,不是很好吗?”

长时间的大拆大建导致市民产生强烈不适感,也唤醒了他们对快速消逝事物的情感和思考,因此催生了活跃的民众监督愿望和多种意愿表达手段。

24岁的网友萤火虫参加了豆瓣网“广州旧城关注小组”。当市政府提出广州城建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拆迁改造时,该小组曾计划征集3000封邮件,向政府质疑仅提供15天作为改造工程的征询期是否合理。他们还走进旧城探访街坊,记录了详细的影视和文字资料。

提倡低碳出行的“拜客”小组则走遍广州新建绿道,用“找茬”的方式告诉相关部门“绿道”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怎样改进。

萤火虫说:“我们不是要阻止城市的发展,而是希望政府遵循原住民的意愿,对他们做出妥善安置。”“广州旧城关注小组”希望政府要有意识地维系街区,不要让老街坊绝望地告别旧房子。

活跃于网络和媒体的民众诉求,在一场被称誉为“粤语危机”的事件中达到顶峰。

7月初,广州市政协提议市营广州电视台 “改为普通话播音”以便在亚运中更好地宣传广州,被民众认为粤语的危机来临。民意在网络上聚拢并转移至现实生活。7月25日,数千名广州市民聚集于江南西地段,用唱粤语歌等方式表达保留粤语的愿望。

33岁的 “老广州”巴索风云(网名)说他被粤语事件刺痛。他写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广州:可否放缓脚步,等待灵魂跟上来》,用普通市民的视觉追忆、回味昔日老广文化,思考城市的发展。该文章在网上引发大量转载,被称为“灵魂贴”。

本地媒体随后将 “灵魂贴”上交市长万庆良,万庆良当即表示安排时间约见巴索风云。

巴索风云对本报表示,他不擅长写作,但文章几乎一气呵成,粤语保留问题激发了他对广州所有因过快发展而引致“内伤”的各种感受。他坦言,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找一个方法,建立市领导与民众直接沟通的渠道。

10月20日,距离亚运会开幕20天,万庆良约见包括巴索风云在内的10名网友,讨论广州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

巴索风云带了4份建议,分别关于旧城改造、道路管理、垃圾焚烧发电和主张公众论坛常规化。万庆良收下建议,随即安排有关部门研究。

据巴索风云转述,万庆良当时表示,希望与会网友“不要说空话,希望听实话”。

“‘扰民’一词的诞生,打破了政府动员惯用的‘大局’概念,促进了民众与政府双方观念的流通。”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郭巍青如此评价。

从许多方面可见,有关方面正在改善措施,更多地照顾市民感受。前述珠江帝景住户蔡小姐坦言,“一线工作人员的态度确实无可挑剔,有时业主外出未归,警察经常在大堂静候至深夜,而不会随便打电话骚扰。”

11月1日晚,珠江帝景住户汤甜甜_荧光人(网名)微博图文介绍,警察上门赠送一套吉祥物公仔,三张亚运门票,还有现金900元,希望用礼物换取住户支持安保工作,开幕式当天暂时迁离家中。

该条微博一天内引来2000多个转发,400多条评论。评论者表示完全接受政府用礼物换迁离的做法,愿意“被赶走”。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