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都贵阳绝地之变(1)
种昂
2010-11-25 07:10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种昂 贵阳有着“林城”的美誉,却一度同时成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和“全国三大酸雨最严重城市”;它位于我国西南,在地广人稀的大环境下,人口密度却高达每平方公里3万多人,甚至超过北京、香港;它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可资源没能使经济崛起,反而让城市陷入污染。

2010年8月,贵阳成为国家首批8个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有专家指出,贵阳在众多试点城市中是唯一一个资源性城市,且经济较为落后,这决定了贵阳低碳转型之路最为艰难。

资源之困

在8个低碳试点城市中,贵阳是唯一一个资源性城市。

贵阳铝土矿储量占全国1/5,优质磷矿占全国的70%,煤炭保有储量为6.97亿吨。与任何城市相比,贵阳的资源优势都令人羡慕。

然而,长久以来,贵阳拥有的这些矿产资源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贵阳的矿产资源有90%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卖给了邻近的省份,如贵阳铝锭的质量在全国都是最好的,每年大量铝锭以1万元/吨的价格销往广东地区,但铝型材回购的价格就要1.7万元/吨。

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指出,作为资源性城市,贵阳产业层次较低,资源性产品、粗加工产品占到1/3以上。大量的矿产资源以粗加工的形式流失,污染却留在了当地。

据悉,贵阳市年GDP不足广州市的零头,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却高于后者。

贵阳市56平方公里内聚居了近200万人口,每平方公里3万多人的人口密度堪称全球最高的城市之一。由于当地经济落后、人均收入较低,近1/3的居民日常烧水做饭依靠燃烧原煤,生化垃圾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都加剧了贵阳环境的负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贵阳同时成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和“全国三大酸雨最严重城市”。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反思道,这么多年以来,贵阳一直力图赶超发达城市,使贵阳在省会城市中排位前移。1996年贵阳提出到2010年力争综合实力达到省会城市中等水平,结果却是差距越拉越大,污染越来越重。因此,以前单纯追求GDP是不明智的,贵阳要扬长避短、走比较优势的路子。

2010年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 《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贵阳与其他7个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这为贵阳城市转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

绝地之变

“贵阳低碳转型的关键是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现有矿产资源的产业升级;二是城市发展方向的重新调整。”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如是说道。

贵阳市委书记李军指出,以前搞发展,往往只盯着矿产资源,掉进了资源的陷阱。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磷矿、铝矿产业一直低效率、低附加值,环境无法得到有效的反哺,形成了恶性循环。贵阳发展具有的后发优势,就是要避免走通过污染资源、破坏环境实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

以磷矿为例,已被国家列为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矿产资源,但此前贵阳的磷矿资源大多是以原材料、粗加工的形式低价出售。

1吨磷矿石原矿只能卖300余元,加工成黄磷可以卖1300元;加工成磷复肥可以卖1850元;加工成农药级磷酸盐可以卖2800元;加工成医药级磷酸盐可以卖3000至4000元;加工成电子级磷化工产品可以卖1万元以上……如何在矿产资源就地转化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向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成为贵阳市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

2009年6月,贵阳市颁布实施的《关于振兴工业经济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有“新建的铝、磷等资源型项目,资源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100%;原有企业2011年底前资源就地转化率必须达到60%以上”的规定。

对于新建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新增税收,当地财政部门第一年按50%、第二年按30%、第三年按10%的额度返还企业,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对于2010年底前实现资源100%就地转化的矿山开采企业,奖励10万元;对于2011年底前实现的,奖励5万元。

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取缔了一大批污染大、能耗高、产能过剩的企业,同时中铝、开磷集团、贵州广铝铝业等一大批延长产业链条的项目相继上马。其中,仅开磷集团磷煤化工基地总投资就近400亿元。届时,将形成磷精细化工、煤精细化工、氯碱化工、循环经济等六大产业板块,形成一系列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实现产值近630亿元、工业增加值200多亿元、利税150亿元。

为了巩固低碳的成果,贵阳开创了全国第一个环保法庭,以法律的形式向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宣战。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