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都贵阳绝地之变(2)
种昂
2010-11-25 07:10
订阅
 1  |  2 

2007年11月,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和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同时成立。前者建在红枫湖风景区里,用意也彰显无遗——守住这片湖山。

环保法庭第一案便指向了污染红枫湖多年的贵州天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公司生产排放的磷石膏废渣高达200万至300万吨之多,形成数个足球场大的废料场。而废料场的旁边就是羊昌河——红枫湖的上游。因其不在贵阳市辖区,虽然10余年来污染日益严重,但也只能“干瞪眼”。

2007年12月27日,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向环保法庭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贵州天峰化工被推上被告席。随后,环保法庭又审理了北京福海福樱石新材料科技公司修建1200栋别墅的案件。最终,知名房地产开发商罗忠福被判10年半,成为我国最为严厉的刑事制裁环境资源犯罪的案件。

转型是本

正如贵阳市经信委一位官员所说,如果贵阳单纯依靠现有矿产开采以及延伸产业,很难摘掉单一资源性城市的帽子、低碳化转型更是奢谈。贵阳在对矿产升级改造的同时,需要重新规划城市发展方向。

今年7月30日贵阳市政府发布了未来十年的 《贵阳市低碳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确定今后10年贵阳市低碳发展的目标,即确保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

“贵阳在众多试点城市中是唯一一个资源性城市,且经济较为落后,这决定了贵阳低碳转型之路最为艰难。”作为《计划》起草人之一的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指出,贵阳的低碳化发展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在较低起点上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与东部沿海城市站在同一个标准上实现转型。

而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认为,贵阳的低碳化转型就是应该发挥比较优势,贵阳是一个资源城市,如果只盯着矿产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掉进了资源的陷阱。如今,贵阳的第一产业重新被确定为旅游文化产业,就是出于比较优势的考虑。这是由于旅游业本身的产品便是现成的景观,无需过多生产和消耗。

为了保证第一产业——旅游文化的发展,近年来贵阳市政府的招商坚持环保至上的原则,不管项目能提供多少GDP和税收,只要不符合环保要求,一律否决。一次,贵阳乌当区从东部沿海城市招商引来了投资数十亿的海绵钛项目。由于海绵钛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贵阳市委书记李军亲自拍板予以否决——有了这个企业,还怎么打造“温泉之都”。而近几年贵阳市每年都要拒绝两三百亿金额的投资项目。

同时,贵阳还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全面展开打造低碳旅游业、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考核、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构建低碳交通系统、发展低碳绿色建筑、加强森林管理增强碳汇等十大低碳行动。其中贵阳旅游业总收入连续3年增幅都在50%左右。

目前,贵阳市第三产业比重连续3年高于第二产业,2009年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4.6:49.5,城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了近一半。贵阳成功甩掉了 “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和“全国三大酸雨最严重城市”的两顶黑帽子。

不过,在国内仅靠生态旅游而使经济崛起、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的城市并不多见。胡晓登认为,作为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源城市,贵阳低碳化转型将给一大批城市起到示范作用。但贵阳低碳化转型能否取得环境与经济的共赢,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化解多方面困难,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