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新策
宋馥李
2011-03-10 07:15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这个春天,中关村又一次迎来发展新机遇。

近日,《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 新 示 范 区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011-2020)》(以下简称 《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在这份《规划纲要》中,中关村的未来战略定位是: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简称为三区两地)。

从1988年的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2009年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始终被寄予着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厚望。这一次,《规划纲要》为中关村框定了新使命:未来1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伴随着《规划纲要》的批复,中关村的“1+6”新政也正式运行。

一个支持这项战略付诸实施的强大平台——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简称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已成立,同时,中关村深化实施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新政策也将陆续实施。国务院支持中关村的6条新政策涉及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改革、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科研经费分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坚冰已经打破!”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柳传志评价说。

提升之策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是参与制定《规划纲要》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中关村的新战略定位中的前四个战略定位,其实是对中关村历史和现实的总结,对已有功能和定位的强化。

“而最后一个表述:战略产业策源地,是最有分量的。”王德禄说,“这意味着,在国家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中关村在已有地位上,拔高了一大截。”

为什么定位为战略产业策源地?王德禄说,中关村是不断涌现新技术源头的地方,每一项技术源头背后,都蕴藏着孵化为新兴产业的无限潜能。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关村要着力培育出自己的新兴产业,这同时也是中关村面临的挑战。

“未来三十年,中关村一定会有‘原创’,诞生‘想都想不到’的产业。”王德禄认为,这是《规划纲要》的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中关村的战略定位也同时代表着与“科技北京”的相互融合。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在谈到“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时,也同时提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主要载体,便是中关村。今年开始,北京市也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投入100亿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更为重要的是,将在中关村试行的6条新政策,针对多年以来制约中关村科技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再破体制坚冰

事实上,“产权”或说 “所有制”,始终是中关村诸多企业难以摆脱的体制桎梏。诸多高校、科研院所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解决不了关键技术人员和核心管理层的股权激励,就难以激发创新力和创造力。相同背景的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诸如以清华紫光、科海为代表的诸多企业,其创始人均受困于企业的股权激励,他们从无到有地创立了公司,却难以获得股权激励,与财富无缘,这是与创业的巨大付出不相符的。

作为先行先试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财政部和科技部的联合文件,明确了中关村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的实施主体是中央级事业单位全资与控股企业。据悉,2010年,已有350家单位参加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有关部门已经批复40家单位的激励方案。

“我称之为中国特色的股权激励,以政府对创业者的激励形式来体现。”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的咨询师王成刚说,“虽然仍需继续深化,但这一步已非常不易。”

令王成刚更欣喜的是:“处置权改革,是多少年啃不下来的,这次终于松动了。”

这条新政规定: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科技成果,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可由本单位自主处置。

科技成果最终目标是要产业化。不过,在财政部2008年出台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将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归为了国有资产,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中关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多属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处置自己的技术时,不得不报财政部审批。因此,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转化率很低,新的科研成果出了论文,便束之高阁。

王德禄说,下一步,中关村的体制机制创新,核心仍应该放在大学、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改革上,让大学和科研院所有更大的自主权,让更多的科研人员下海创业,使中关村成为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园区。

寄望新兴产业

中关村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硅谷。

从硅谷的发展历史来看,平均每5年就会出现一个代表新兴产业的公司,惠普之后是英特尔,然后是雅虎、google,现在则是facebook。不过,硅谷最有价值的地方,还不是某一个产业或公司,而是硅谷所代表的新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下,怀揣新技术的人们沿着创业、风险投资、上市、天使投资、技术转移的路径生长发展,这种模式也成为美国竞争力所在。

王德禄说,中关村已经越来越接近这个模式,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硅谷。去年,硅谷有11家企业上市,中关村有36家企业上市,而且,最近几年,每年都有10家左右的企业上市。这种模式同时也是中国的未来,是企业崛起的动力。金融危机之后,硅谷的很多创业者纷纷来到中关村,这是中关村改变世界的契机。

“中关村的优势,则是政府强力推动,容易形成合力。”王德禄说。

当然,王德禄也承认,中关村的创新环境,相比硅谷还存在不足:

其一,大学在创新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导向与创新精神相背离,阻碍了创新。应鼓励拥有技术的人将自己的成果产业化,而不是以写论文为最终目标。

其二,天使投资不发达;天使投资人给予创业者的不仅是资金,还有人脉资源和创业指导,这对于企业的成长、壮大比资金的作用要大得多。

其三,新兴产业还发展得比较慢。而这也正是《规划纲要》对中关村的期望。

《规划纲要》为中关村设定了“总收入到2020年达到10万亿”的目标,2010年中关村的总收入是1.5万亿,看起来有些超前。但在参与规划的诸多专家看来,这个目标并不难实现。“十一五”规划的5年时间,中关村的收入增长了10倍。那么下一个10年,中关村真正培育出本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从1.5万亿到10万亿,并非难事。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