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年内将实现全部垃圾无害化处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叶静宇 日前,上海浦东仁恒滨江园的志愿者家庭率先领到了一只棕色的垃圾桶,上面贴有“厨余果皮”字样,并详细标注了用于投放居民家庭产生的剩饭剩菜、菜皮、果皮、茶叶渣、过期食品等垃圾。今后居民要将这些湿垃圾专门存放在棕色桶中。
4月起,包括仁恒滨江园在内的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7个小区率先启动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即“干湿分离”。这也是上海实现“力争在5年内全部垃圾无害化处理,10年内垃圾减量50%”目标的第一步。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马云安介绍,上海现在末端处置的设计能力和目前需要处理的垃圾量很不匹配。上海现在的垃圾实际处置能力是1万多吨,但每天产生2万吨。因此,到2012年,要使每天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能力提高到2万吨,而到“十二五”末,将提高到27000吨。同时,上海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将要立法,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资源回收利用。
此次垃圾“干湿分离”试点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政府垃圾收运处体系革新计划。马云安表示,垃圾分类在上海起步并不晚,但效果并不明显,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顶层的系统性设计不够。下一步市容部门将把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的体系建立起来,将实行先易后难的模式,先推广干、湿分类,再在干垃圾中按照废玻璃、纺织品、有害垃圾进行细分,也可能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
相关新闻
- 上海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新高 2011-04-20
- 2011上海车展 2011-04-20
- 上海拟研究有特色“免税概念” 选址或在浦东 2011-04-19
- 百姓的安全何时才能挂钩官员安全 2011-04-18
- 从“刺母”想到“孟母” 201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