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中国如何应对美国货币战(1)
曹彤
2010-10-15 07:04
订阅
 1  |  2  |  3  |  4 

中信银行副行长 曹 彤 

编者按:9月底,美国会众议院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几乎与此同时,巴西财政部长公开表示,一场“国际汇率战争”已经爆发。

为何汇率问题在近期忽然升温?为什么美国忽然就汇率问题向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发难?面对美国挑起的货币战,中国应该如何应对?针对上述问题,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日前专门撰文,阐述种种玄机,并就中国下一步应采取的策略提出自己的灼见。

本篇为该文删节版,全文请见经济观察网观察家频道。

9月末,巴西财长曼特加警告,国际货币战已经爆发。这可视为政府官员第一次在国际场合正式指出国际货币战的存在和状况。在刚刚结束的IMF和世界银行年会上,货币战几乎成为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表明世界各方均已经置身其中。9月的最后一周,巴西、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尼等都被IMF怀疑干预汇市,以遏制本国货币的升幅。目前全球货币中,除美元外几乎都处于升值状态中,主要货币如日元升幅已超过12%,欧元尽管刚刚摆脱主权债务危机,却也已经迅速升值2%。获利者除美国外别无他国。然而,货币升值的国家却不能采取任何行动,像巴西这样稍作干预,甚至日本这一美国的亲密盟友,仅仅做做干预的姿态,都立即被IMF和所谓国际主流媒体视为干预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调节机制。这恐怕就是引发曼特加感叹货币战已经爆发的主要原因。

一、美国发布货币战的内在逻辑

美国是二战后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最大受益者。1944年至1971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成为全球唯一的本位币;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擅自单方面放弃“双挂钩”责任,并推动IMF于1976年通过“牙买加协议”。理论上,1976年后多元基准货币是对美元的削弱,但由于美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网络,有全球最活跃的金融市场,有全球一致认可的金融评级机构,有全球居垄断地位的会计师事务所,有美国自身可控制的国际规则制定和协调机构(IMF、WB、ISB等),使得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没有降低美国的国际金融霸主地位,反而合法地放弃了本位币所应尽的国际义务(本位币的发行国有义务控制自身的货币发行量,确保全球的金融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被废止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之一正是限制美元的超发),并可以利用汇率浮动的机制,限制和干预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甚至政治事务(如1985年“广场协议”带给日本的金融效果)。

“牙买加协议”的实施,导致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美国。1985年,协议实施仅仅9年后,美国即结束长达71年的国际净债权国地位,一变而为国际净债务国(当年国际净债务1074亿美元),从而与80年代初期开始明显呈现的贸易项下逆差相呼应,开启了当代美国独有的经济循环模式:经常账户项下逆差由资本项下的顺差弥补,即借他国的钱来满足本国的消费。 

这一模式具有明显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一旦美元失去国际信任,或遇到其他国际货币的挑战,国际资本净流入将会减少,则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其对超量进口商品的消费;另一方面,如美国国内消费无节制膨胀,超过国际资本净流入所能提供的支撑,则经常账户项下赤字将无法弥补,国际收支失衡。两种情况下,都会导致美国模式破产。

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虽未出现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但对美国模式却产生了阶段性、结构性影响。在中短期内,支持过度消费的金融模式面临调整。美国人不得已而过起节俭的、积累储蓄才能消费的“苦”日子。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一旦三五年后外界条件具备,08年前我们所看到的那种美式生活必将重演。

美国的生产要素价格高于全部发展中国家,靠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出口加工,显然缺乏竞争力。那么,短期内如何提高美国的出口竞争力?调整金融要素价格就成为最简单、最便捷的选择通过压低利率价格、压低汇率价格,使得美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在短期内迅速优于竞争对手,从而产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投资的涌入,推动出口的增长,从而创造就业、提升居民收入,从而恢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这就是美国所选择的过渡模式

由于需要改变外部需求,这一模式中,汇率的作用无疑要远大于利率的作用。因此,推动他国汇率升值,就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货币战的现实一幕,甚至美国亲密盟友,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均未放过,更不用说东南亚、拉美这些原本就虚与委蛇的国家了。

鉴于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如果不能从中国分得一杯羹的话,美国的过渡模式就无法进行。

此次美国发动货币战,推动他国货币升值、本国货币贬值,只是服务于过渡模式的确立,不会持久。可以肯定,一旦原有的条件恢复,美国最终会回到危机前的旧有模式上去。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