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中国如何应对美国货币战(4)
曹彤
2010-10-15 07:04
订阅
 1  |  2  |  3  |  4 

1、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防止出现大的动荡。

首先,要将通胀率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08年我国曾出现了CPI 8%的增幅,而09 和2010两年又投放了18万亿左右的银行贷款,通胀的势能很大。近一二年必须要高度关注粮食等食品类价格、石油用品类价格、市政服务类价格,在外界环境不明朗时,切忌侥幸搞价格闯关,当前并不是价格全面改革的最佳时机。 

其次,要高度关注就业状况。与美国贸易战一旦打响,一部分出口加工产业势必面临滞销和停工压力,直接影响到产业工人的就业。在制订财政预算时,要提前作出考虑,可在对出口加工企业的退税和补贴方面提前做出些安排。

三是要高度关注股市的变化。随着国际游资的集聚,香港和国内股指已经开始逐步攀升。这种攀升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旦美元重拾升值轨迹,美元汇率和利率都将提升,而人民币升值也就不再成为主题,届时国际游资自然获利撤离,如果再借助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放大盈利倍数,则股市的跌幅将会较为剧烈,自然对整个社会带来较大冲击。因此,对股市的综合管理应该未雨绸缪,以免酿成大的事件。 

2、继续扩大内需占比,强化相关制度性建设。一是财政政策要继续在带动农村消费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城镇消费金融体系的建设。

3、主动调整国际金融资产结构,减少可预见的损失。

未来两年,美元将处于低利率和贬值周期,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必将形成一定的相对损失,对于我们25000亿的外汇储备来说,应提前做好应对。此问题处理不好,最终也会演化为社会问题。有三个选择可以考虑:一是可逐步增持欧元资产。二是石油储备的购置和石油期货的投资石油及其交易商品可看作是美元下跌的一种对冲工具。我国原油储备的建立应加大力度,将一部分美元外汇储备提早转换成石油储备,有利无害。三是进一步发挥中投和外向型企业的作用,以实体经济和战略资源投资作为金融投资的必要补充。可考虑以某种制度安排,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进一步向中投公司和有能力走出去的大企业分散,参与境外优质实体企业和战略性资源的投资,缓解我国外汇储备的金融投资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庄家的尴尬。 

三、中国如何在国际上引领舆论焦点

当今世界,一旦被美国锁定为“头号对手”,就势必要面对多国的联合施压,道义上处于下风。无论人民币汇率问题还是地缘政治问题,盖莫如是。摆脱之道是开辟新的舆论战场,以更高的视野和观点引领国际舆论焦点,从而跳出对方所设定的论点和语境范围,摆脱重重包围。上一次G20会议上,中国政府所抛出的“超主权货币”的观点,使得我国处于有利的论战地位,即是最好的例证。 

将于11月在韩国召开的G20会议,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将面临新的考验。由于世界主要国家货币都已经对美元升值,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就不仅仅是中美问题,很容易演化成中国和多国的问题,很容易成为多国论战的焦点。我国领导人应提出几条高屋建瓴的倡议,引领国际舆论导向,既对全球货币体系的重构指明方向,又有效淡化人民币议题的影响。 

我国可在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倡议: 

1、以制度形式确立多元国际储备货币,建立多元本位制。

可按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占比,确立三到四个货币为国际储备货币,按重要程度排序应该是美元、欧元、人民币(必要时可包括日元)。 

2、核心储备货币之间采用固定汇率制。

美元、欧元、人民币(以及日元)之间采用相对固定的汇率机制,一定期限内、在一定幅度内汇率相对固定,必要时可阶段性的予以调整。核心储备货币之间汇率相对固定,会使得全球的汇率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3、确立各主权国家共同参照的货币发行原则。 

我国可以发起“北京议定书”,先提出一个标准,邀请各国家来讨论,逐步取得全球的共识,制定共同的货币发行原则。 

4、“量化宽松”政策应坚决退出。

不可否认,金融危机来临时,“量化宽松”政策有稳定市场信心、缓解流动性压力等积极意义。但当危机企稳以后仍继续实施,并且是针对全球本位币—美元继续实施,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全球纷纷效仿,必然导致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下一轮金融危机提前爆发。因此,此条倡议是推行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1  |  2  |  3  |  4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