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曹玉书:西部大开应着力资源互动(1)

订阅
07:17
2010-02-10
言咏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言咏 “经过10年打拼,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观察报:西部大开发已经进行了10年,你如何评价前一阶段的得失?

曹玉书:经过十年打拼,西部开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刚推行西部大开发时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四项,其中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相当的改善,公路、铁路、机场、城市管道系统等都有了历史性突破,这些基础设施可以让西部地区去发展一些产业了。发展一般的加工业在西部大开发之初我们是不鼓励的,因为那时没条件,盲目上项目最后反而会背上更重的包袱。国家没那么多钱帮你上项目,企业看你路不行,市场还没开拓好,也不愿意投资。

另外,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走上轨道,这十年西部地区新增荒山荒地、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亿亩,相当于全国原有林地面积的8%,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过去上延安,看到的是黄土高坡,现在满山都是绿的。

最怕就是生态保护半途而废。像延安,现在都绿了,一旦出现反复,将来再恢复更难。老百姓现在每亩地补钱补粮,他们很愿意,如果政策改变了,老百姓失去信心,可能又砍林复耕,十年的休养生息会毁于一旦,所以政策一定要坚持下去。

经济观察报:经过10年发展,你如何评价目前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距离?

曹玉书:现在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缩小,绝对差距拉大。西部增长率快一点,但西部地区和东部比至少落后10年,比如关中-天水经济区,从现在起再奋斗10年人均GDP才能赶上现在的浙江,而且年增长要达到11%才行。用什么指标看东西部的差距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觉得GDP还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不能唯GDP论,也不能无GDP论。

经济观察报:西部地区的发展除了依靠政策支持,更重要的还是自我发展。对于现在西部地区的造血能力,你如何评价?

曹玉书:整个西部地区的造血能力还在培植阶段,而且不平衡。像西藏,包括青海等地方,还得国家输血。但重庆、成都、西安,这些地方跟内地城市差不多了,有相当的竞争力。

“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有所调整”

经济观察报:目前国家正在制定西部开发下一个十年的规划,新规划的重点是什么?会有什么新政策出台?

曹玉书:国家扶植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现在有条件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政策要支持、扶植、引导有特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

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有所调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

经济观察报:据透露,新规划主要目标将由“打基础”转向“民生”,实现“富民”。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曹玉书:民生永远是很重要的。这里有一个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民生之间的关系问题。没有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民生工程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基础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到一定层次,就可以加快发展民生工程,使人们受惠于经济的发展,这是正常的关系。

我赞成国家在投入安排上要高度重视民生,而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更多要依靠市场投资。可以说,未来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发展如何是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也是改善民生的根基。

经济观察报:在新十年的规划里,国家向西部地区财政转移的力度能不能持续?

曹玉书:温总理说了三个“不”:国家决心不动摇,政策不改变,力度不减少。不过,从实际上看,前两年是减少的。去年有4万亿扩大内需的投资,数字上可能又有所增加,但未来没有4万亿投资的时候怎么样,很难说。

经济观察报:现在各种规划批得越来越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是不是因此导致给西部地区的资金减少?

曹玉书:规划和国家财政的支撑力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规划只是给一个地区的发展勾勒一个蓝图,并不意味着国家就直接给你钱。但确定了这些规划,你以后向国家申请项目资金的时候就有依据了,另外对招商引资也是指引。

经济观察报:从2004年初《西部开发促进法》就开始起草,也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但却迟迟没有出台。目前这个法案的制定进展如何,这样一部法律对西部大开发有什么意义?

曹玉书:从国际经验来看,应该有一个法律保障。但和国外不一样的是,中国虽然是一个法治社会,但往往还是依靠政策指引。所以我们也不能从概念上硬抠这个事。当然有一个法律会更规范化,更有可遵循,现在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意见还不统一。

“不能手捧金饭碗要饭吃”

经济观察报:有人说西部大开发这几个字本身就值得商榷,成了大开采,大发掘,你怎么看?

曹玉书:所谓大开采、大发掘,主要指的是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地下资源的发掘。对这个问题我这样认为,西部地区要发展就要发挥它的资源优势,包括矿产资源优势。矿产资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所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其矿产资源既是西部开发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问题是不应该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现在看来,破坏性开发依然存在,比如有的地方找黄金把草原挖了,把河床破坏了,找到的黄金很少,得不偿失,之后又不修复生态环境。

过度开发也是问题,把子孙后代用的资源过早使用了。但不能因此否定西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不能手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西部大开发之初有人很担忧,因为西部地区是中国生态的屏障,大江、大河、草原、湿地都集中在这里,如果破坏了这些生态环境,代价很大。这种担忧有道理的,但总不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什么都不做了。

如何防止西部大开发变成大破坏,是中央一开始就认真考虑的问题,国家的重点投资和项目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很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比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经过十年,现在看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济观察报:但也有观点认为,目前西部的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

曹玉书:是很脆弱,这就是为什么说西部大开发是要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西部要发展,必须把经济搞上去。经济要搞上去,必须有产业支撑。

这些项目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我们国家很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的区域都集中在西部。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怎么解决呢?要继续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继续坚持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政策,使西部地区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修复到可以上一些需要发展的项目了,这时就有条件很快很好的发展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一定意义上看大开发的“大”就在这里。

 1  |  2  |  3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