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最近读了《我们台湾这些年》,想起一段往事。
十几年前,一位小时候就认识的叔叔家里来了个爸爸。老头儿是1948年去的台湾,去修铁路,修完就回不来了,老家留下妻子和儿子,在那边又娶了妻子,生了儿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每个人都多少听过这样的故事,除非他的生活圈子和阅读量小得出奇。像我这种80后,对台湾的印象就始于这些“归来的爸爸”。
不过,亲眼见到这些爸爸还是有点儿稀奇,所以我家设宴请他过来吃饭。只记得席间老头儿说他的生活很规律,每天早饭后就去街口买报纸,三份,厚厚的一摞足够他看一整天,第二天又是一摞。有关生活他就讲这些,仿佛这些年他迈过铁道线就去买报纸了。
赖声川说:“1949年你们看着我们离开,对你们来说,下一个画面就是1987年,台湾开放返乡探亲了,我们西装笔挺,提着体面的礼品盒子回来了。”他不了解,这其间的40年,我们没有停止观望,只不过海峡间设置了一副伪装成玻璃的巨型双面镜,我们以为看到了对方,事实却是一直在注视自己的双眼。
等到镜面撤去,疏远又让人怯于表达。就像那位叔叔的父亲,隔了40几年回来,原配夫人还健在,但有些东西不是时间越长就越深厚的,让他表达情感如山洪如潮涌那真是强人所难了。隔了那么久,他们还有勇气对视,这本身就已经是件很伟大的事情了。接受彼此的现在,可以重于了解彼此的过往。不仅夫妻如此。
双方都放松了,接受了,沟通才能开始。所以,我十几年前的存疑,现在才渐渐解惑。
廖信忠是个无畏的讲述者。
之所以无畏,一是因为他出生于距离1949有28年之久的1977年。多大的事儿隔上两代人也难免演化成神话和传奇,70年代的人讲台湾纯属轻装上阵,即使有历史包袱也是二手的。二是因为他来自民间。民间是最好的疗养院,在很多说法、共识还被官方坚守的时候,民间早已将其软化成了拜年的喜词儿、手机里的段子。
从廖信忠这儿开始,来自台湾民间的力量邀请我们一起疗伤。他们存在没包袱的讲述者,我们可不能缺了没包袱的倾听者。
- 危险!菲律宾出没 2010-08-24
- 99%年轻白领没有灰色收入 是社会最底层 2010-08-13
- 我们为什么活得没有安全感 2010-08-12
- 我们的生活怎能没有考据 2010-08-12
- 如果天空没有飞鸟 201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