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的理由
邹卫国
2011-05-09 07:39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邹卫国 空前密集的中国互联网赴美国IPO正在展开,人人网上市,市值66亿美元;接下来是网秦;世纪佳缘、凤凰新媒体排队中。

概念很好,热钱很多,那么,来吧。

这是中国故事和互联网新故事交织的场面。

即便是Facebook的创始人也要到中国秀一下,以推动其融资进程。因为中国这两个字,就意味着增长,这正是所有的投资人乐见的。

现在,地域的概念和科技的概念,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如此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汹涌美元的现状加上货币又面临收紧的预期,这一切,构筑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美国上市热潮。

这样的热潮,也许基于一个可能的共识:中国互联网企业上市的最重要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但又可能关闭——很多人把拐点放在Facebook上市之日。

Facebook上市时间颇受关注,据称最晚在2012年。显然,当下仍有时间来继续这个游戏。更何况,这么多美国的投资银行都在中国概念里下注。

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那么找到下一个玩家接手不会是一个困难的事情,那么热潮会继续汹涌。这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自我实现、自我强化的趋势。因此,“时间窗口”这个概念本身正强化这一趋势并已经自我实现。

拟上市企业的急迫可以理解,因为错过了这一波,他们的生存可能会变得艰难。和账户里的金钱的数字可以在全球即时漫游不一样,机房里的服务器和一群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可能在明天就改行。没有退路,冬天来临之前,他们需要找到棉被。毕竟在全球通胀背景下,影响每一个企业运行的若干领域存在着诸多变数。

对于投资人而言,类似的决策并非全然非理性。这一波浪潮,与以往所有的类似情形有关键不同之处。

除了上述预期自我实现的因素之外,基本的产业因素可以注意。

首先,这是一个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或者负和的游戏。中国互联网在美上市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是盈利的,且盈利增速不小。这意味着:不像荷兰的郁金香或者上次互联网泡沫“市梦率”的疯狂,这一轮游戏的本质是一个估值问题。虽然注定会有一大批的输家,但最终的问题不会是那么的严重。

其次,有助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就位。这是与上一轮科技泡沫关键性的不同。在电子商务领域,电子支付已经有相当的发展,物流领域已经积聚了数百亿元的投资,在线消费已经成为了某种习惯,互联网与其他产业发展已经有相当程度上的融合。

产业链既然已经相对完整,而这一次的玩家,其实也有根本性的不同。就譬如争议非常大的人人网,其在中国SNS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抑或360,其用户群数量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从发展阶段说,当下的发展,更像一个寡头时代的开始。

由此,美国金融资本塑造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狂热开始展开。在这机会窗口打开之际,中国互联网泡沫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来得更加猛烈一些。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