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通胀之苦
倪壁东
2011-05-23 08:46
订阅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倪壁东 大河水尚满,小河已枯干。中国当前整体上的流动性过剩与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博弈与纠缠,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未来在泡沫化与硬着陆之间摇摆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在这种情景下,通胀之苦成为中国在2011年最大的一块心病。

从楼市到股市,从大宗商品到农产品市场,从艺术品投资到黄金等贵金属,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如洪水猛兽一样在中国经济的多个领域四处流窜。所到之处,各个领域的商品价格不断被推高。热钱涌入之后,泡沫悄然生成,然后政府相关部门约谈、限价、限购,不断打压。在这种情况下,先期获利的资本从已经虚高的产业悄然退出,寻找下一个新的领域。于是旧领域的泡沫迟早都注定要陷入破灭的宿命,而新的泡沫则在下一个领域中悄然生根。接下来的,则是政府在新领域内实行又一轮的约谈、限价、限购等打压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不难想象,政府的紧缩货币政策将会强烈到什么样的程度。5月18日,中国央行上调大型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至21%和17.5%,均创历史新高。在此之前的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央行已经连续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连续4次加息。

从最新统计数据看,货币供给量的增速已经明显下降,然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泡沫化与硬着陆之间摇摆的迹象也令人不安地显现出来了。

在作为中小企业集中地的温州,这种迹象越来越明显。日前三旗集团、波特曼、江南皮革等3家老牌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或者破产,或者倒闭。

据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介绍,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至少占三成,而且下半年形势将更为严峻,可能会发生更多的倒闭案例。

温州只是一个样本,却折射出当前中国经济的困境。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15.8%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同比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出口企业同样在挣扎之中,2010年其平均利润率是1.47%,而今年1—2月已经降至1.44%。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通胀之苦和紧缩之政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在走向虚拟化、泡沫化,进而可能出现大震荡式的硬着陆和衰退。

一位温州鞋业老板说,去年底以来,一吨鞋底材料涨三四千元,相当于一双鞋子涨3元;工资涨20%,还请不到工人;再加上拉闸限电,中小企业想不死都难;与此同时,产品的售价却难以相应提高。——这就是通胀之苦的压力。

另一方面,当政策收紧商业银行体系的绳索时,众多市场主体发现将手中的资金放贷出去更有利。3月温州民间借贷年化利率18.46%,再创监测以来历史新高。即使是实业领域,还有多少生意能达到这样的利润率呢?

于是,或者“以价补量”,或者帮助别人放高利贷,而实体经济则越来越成为一种附属,一种外壳。甚至有些企业做实业仅仅是为了借助其虚胖业绩去银行贷款,再把资金用于民间放贷。——这就是紧缩之政下,中国实体经济走向虚拟化、泡沫化的可怕征兆。

大河水尚满,小河已干枯。这是中国通胀之苦最为纠结之处。传统的经济学告诉我们,货币的增发投放就像在飞机上往闹市撒钱,所有的人捡到钱,则每个人口袋里的财富同比例增加,结果除了物价同比例上升外,其余都没变。

但是实际上,货币的流动是有方向、有渠道的。当货币增发,有些人和企业获得更多钱,而另一部分则很少,甚至没有,那么结果就会出现有些领域流动性过剩,有些则出现资金的缺血症。这就是中国通胀之苦为什么如此纠结的实质。

当中国的CPI还呈上涨之势,当各种热钱还在四处寻找增值保值的出口时,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有合理之处的,但需要对货币的流通渠道做更细致的规划。将紧缩货币政策的抽水机吸水口调整好,比如传统上最容易获得货币信贷、因而流动性容易泛滥的领域和企业应该作为主要吸水口,而中小企业等干枯的河道则应该减轻紧缩力度。

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发掘出有价值的投资领域和机会,那么这些领域和机会将不仅成为吸纳过剩流动性的海绵,而且还会成为未来中国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目前,美国经济表现回稳,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可能接近尾声,这使得流动性的外部涌入压力大大减轻。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这样有利的天时之下,解开当下纠结的通胀之苦。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