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要慎重
距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已经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此时,我们可能更需要反思,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形势影响如何?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中的处理措施是否得当?随着全球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中国企业是否获得一个走出去的良机?
此次,本报采访奥纬咨询金融服务部门的管理合伙人、管理委员会成员ScottMcDonald先生和奥维中国区总裁赖淑珠女士,希望借全球视野,给出准确的答案。
经济观察报:次贷危机后您对全球的金融形势如何看待?
ScottMcDonald:总体来说,2008年对金融机构是比较困难的一年,今年下半年,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全球性的投资银行在收入方面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经济观察报:未来,您对次级债是乐观还是悲观?
ScottMcDonald:2009年开始可能逐步恢复,但恢复或增长的幅度不会像前五年强劲。过去几年银行获得这么好的收益,主要借助了一个很高的杠杆比例,但经过这次危机,监管部门可能不允许金融机构再维持这么高的杠杆比例,所以说会有改观但不会有大的盈利。
经济观察报:美国政府和监管部门在次贷危机中采取的措施是否存在一些失误?
ScottMcDonald:我认为监管部门还是做得很好的,起码防止了一些情况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但实际上,政府或监管部门采取的行动相对晚了一点,如果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危机,政府和监管部门就应较快地采取行动,至少可以防止更大问题的出现。
经济观察报:次级贷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外的企业估值标准已经比较低了,现在是否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良机?
ScottMcDonald:美国次贷危机也给中国金融机构带来很多的机会,如果有哪个中国金融机构愿意或计划好海外扩张,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赖淑珠:但我们在思考时点时,不能光看金融市场,我们看一些企业的价格,现在比前几年价格都低了,但会不会更低?我们会很难去预测。
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目的,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考虑走出去?
赖淑珠:英文把中国公司走出去叫改革多元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只是资金走出去,而且还要引进来一些技术及管理能力。拿国内银行来讲,它走出去如果为了财务性的目的,这是有一些风险的。因为在国内银行对国外金融市场了解不是最全面时,对国外企业的问题不很透明化的分析时,会有一些风险没法全面掌握,所以说财务性的投资可以做,但要谨慎小心。
如果从战略性目的来讲,就要问银行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些为了得到产品的开发能力,有些是想得到些是为了管理的能力,有一些增加国际渠道,每一种战略目的不一样,你寻找的目标对象是不一样的,事前的准备也不一样。
ScottMcDonald:我们觉得一家金融机构完全有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在国内市场上进行运作,同时保证较好的盈利水平,如果要进行海外投资,往往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在现有比较高的利润水平上进一步地提高获利能力,第二是为了获取在本地市场上找不到的,而在其他市场上有的技术、诀窍、人才。
中国的金融机构确实还有很多地方值得向西方一些市场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与海外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不管是否有实际的资金和股权投资,都有很大的好处。但一旦中国金融机构发展到一个水平,从西方也没有什么太多东西可以学的时候,就需要自身去选择,到底是在国内市场发展还是到海外。
除此以外,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存在另外一种机会,就是说去了解、去观察世界上各地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体系,尤其像美国在这样一种事件或者危机当中,世界各国监管部门的做法,以便在未来的中国的按揭或者房地产的行业进一步的发展中,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 准备金利息支付:被误读的重大议题 | 2008-05-24
- 天空里没有中国减灾卫星 | 2008-05-24
- 百亿善款如何花 四大基金会详解内情 | 2008-05-24
- 四大基金会答问录 | 2008-05-24
- 记住,14点28分的中国 | 200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