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呵护下的温州样本
虽未到春运时节,温州火车站候车大厅已是人潮涌动。扛着大包小包的民工,都准备返乡。
“工厂没活干了,我也赚不了钱,还是早点回家吧”,家住贵州省山区的小徐无奈地说。他去年年初来到温州双屿一家鞋厂,当时厂里订单很多,他每天几乎工作十多个小时。但自今年初,订单开始减少,他每天只工作8小时。10月份后,每周只工作三四天。
“冬天才刚刚开始,年底对企业来说是个坎,预计明年四五月会更艰难。”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他认为,民工提早返乡预示着温州民营企业正处于30多年来最艰难的时期。
多重夹击
在周德文看来,如今出现的中小企业困境,在去年宏观调控中已有所征兆。在经营压力加大下,一些企业开始把资金投向股市、楼市,致使“两市”价格疯狂,产业资本“空洞化”开始显现。
与此同时,信贷资金渐趋紧缩,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自去年初开始,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持续升高。这时,一些区域经济模式潜在矛盾开始迸发出来,企业停工、半停工随即增多。
每天都与企业接触的周德文,于今年3月份就提出 “温州20%中小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的说法,引起了各界对温州企业生存状况的高度关注。周德文说,这一提法完全符合当时温州实际情况,现在情况还要更严重。
“10月份之后外商很少下单了”,周德文说,一些加工出口型企业、外贸企业订单比去年同期降低30%,并且很多货款被外商拖欠,违约率高达10%。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老板抱怨说:“这犹如一场地震,上下抖几抖,左右晃几晃,再牢固的企业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折腾。”周德文说,目前温州停工、半停工企业,所占比例肯定要高于20%,“随着外部环境的继续恶化,温州中小企业状况将更加严峻。”
不过,温州市政府出具的统计数据,要比周德文乐观一些。“感受有些不同”,一家温州企业的总经理说,地方政府对企业生存状态的判断,要好于企业自己。
今年7月初,温州市经贸委数据显示,在全市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企业中,目前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8.1%,比今年一季度增加2.1个百分点。10月份,市经贸委数据是,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有13.2%,比7月份数据又增加了5.1个百分点。
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说,在金融危机之前,由于产业结构问题,中小企业已经有很多困难,金融危机则使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多重夹击下,再好的企业也难以承受。
政府援手
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官员透露,之前温州中小企业减产、停产的消息已不绝于耳,有关部门更多把原因归结为产业结构升级所致,并未对此进行详细调查,但没想到事态发展会如此之快。
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从今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短短20余天时间里,商务部、税务总局、全国工商联、银监会等相关部门相继派员到温州考察。
7月7日,一份名为《当前中小企业生存环境亟待改善》的调查报告,由浙江省紧急报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这已是浙江省第三次就此问题向中央部门呈送调研报告。
这个报告称,浙江经济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等几项叠加的关键时期,全省200多万家民企处境艰难,大量中小企业生存面临危机,关停并转增多,许多宏观层面上的问题仅靠地方政府、企业本身难以解决。
参与此次调研的浙江省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潘立生说,当时调研发现,由于资金缺口严重,许多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债务链错综复杂。此外,小企业处境艰难,使以往依附大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链正在断裂,一些企业主描述的情形是“不生产等死,生产是快死”。
在向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反馈情况、递交建议的同时,浙江地方政府也在主动探寻企业困境的解决之策。“地方政府态度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潘立生说,“从原先以提振信心为主,到如今拿出上百亿元为中小企业减负等实际措施,其力度在明显加大。”
今年6月,浙江省经贸委召开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分析会,表示将实施支持企业解困的政策措施,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几乎同时,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全省外贸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财政扶持、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口退税进度等方面提出14条意见。
11月上旬,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前阶段出台企业税费减免或缓征措施的基础上,决定通过取消和暂停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困难企业相关税费等途径,今明两年再减轻企业负担100亿元。同时,通过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明年减轻企业税负100亿元。
此外,浙江省积极倡导政企银联动,通过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开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金融业务创新等途径,推动金融部门加强对经济增长的有效保障。
救市的担心
“温州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其问题会先于全国反映出来,如果温州可以转型的话,那中国就行。”温州大学张一力教授认为。
据介绍,10月份,温州瓯海区停工、半停工企业达16%,全市统计的停工企业为8%,企业层面的困境,将直接反映到消费上。另外,预计在明年1月到2月,温州财政增长可能会是负数。
“一些部门对问题严重性还是估计不足”,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国家通过“直接减税”等措施帮扶中小企业,也在努力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但力度还是比较有限,像挤牙膏似的,很多企业依然很困难。”
浙江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认为,有关政策比以前宽松多了,但力度、操作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中央银行信贷已在放宽,但是中小企业没有贷款抵押物,没有信用担保,所以借款还是很困难。另外,只有进口生产设备才能获得财政补贴,这对处在困境中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几乎享受不到任何好处。
据悉,温州有6000亿元的民间资金,但如何使其成为中小企业帮手,已成为困扰政府、企业的一大难题。目前,温州已成立几家小额贷款公司,然而据熟悉内情的人士介绍,其贷款业务大多是在关系公司之间进行 “左手换右手”操作,并未达到政府初衷——扶持企业、三农。
“有关部门对民间资金的引导,并未出现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政府应该反思。”中国首家私人钱庄主人、温州方兴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培林认为,在严格遵守“只贷不存”、“利率不能超过银行4倍”等政策规定下,应该让小额贷款公司遍地开花,这样才能让民间资金浮出水面,在平抑民间利率的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现在小额贷款公司的门槛依旧很高。
周德文认为,温州民营企业是在政府精心呵护下从“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做起来的,他们对企业备加珍惜,不会轻言放弃。
“只要有厂房在,他们(企业主)就不会跑,也跑不了”,黄发静说,厂房已成为温州老板的一项主要资产,这也是温州乃至浙江经济稳定性比较强的主要原因。而东莞不一样,当地建很多厂房基地吸引外面投资,一旦经营不行外商就可能弃厂逃跑。
政府救市也带来了诸多担心。据了解,一些温州官员认为,在放宽信贷、加大财政补贴、不提最低工资标准等诸多政策下,中小企业是获得了喘息的生存机会,但也可能延缓了温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时间,想改变温州“打工者城市”的形象尚需时日。

- ·土地转暖基本无望 | 2008-12-31
- ·10年政府指导价终曲 南京地产“自主” | 2008-12-31
- ·邹市明:职业化野心的新版本 | 2008-12-31
- ·土地转暖基本无望 | 2008-12-31
- ·10年政府指导价终曲 南京地产“自主” | 2008-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