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丽堂皇的上海金茂大厦曾经是落户陆家嘴的外资保险的首选,黄金地段、豪华气派的顶级写字间,还有与国际接轨的租金水平。不过,一向财大气粗的合资保险公司开始悄悄搬离陆家嘴这块风水宝地。
不久前,海尔纽约人寿把公司总部从金茂大厦搬离到安静区龙阳路永达大厦;中宏人寿绝大部分人员搬到了靠近人民广场的世界贸易大厦;海康人寿也从金茂大厦隔壁的浦发大厦搬到了距离张江高科站还有一段距离的张衡路。
随着市场份额不断下滑、股东矛盾不断,盈利日益艰难,一度云集陆家嘴的合资保险陆续搬迁,对于未来他们依然很乐观,但残酷的现状让他们备受煎熬。
搬离金茂大厦
7月12日,在世界贸易大厦狭小的办公室里,中宏人寿副总裁兼首席市场执行官姚兵对本报表示,公司还有财务、精算等部门的员工留在金茂大厦,搬迁到此是因为人员和业务增加,场地需要扩大,而且公司一线二线在一起办公,更有利于加强支持和配合,提高业务运作效率。
目前中宏人寿上海总部已经有将近2/3的人员搬到了广东路的世界贸易大厦,内部人士称,金茂大厦的员工是否搬过来还不确定。
其他保险公司虽然也言辞乐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随着赢利压力增大,合资保险公司不得不节约成本,包括搬到租金相对低的场所办公等。
而与心态改变相关的是一组褪去光环的数字。在保监会最近公布今年前5个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中,和现有32家中资人寿保险公司数量上相差不多的外资人寿保险公司的原保险保费规模却仅占到总保费收入的5%。而几年前,外资寿险公司在中国寿险市场上的规模接近9%,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曾经高达10%-20%。
“半年报又要出来了,我们压力感觉很大。”一家排名前十的合资保险工作人员说,虽然他们的规模保费排名时起时落,但整体业绩还算不错,再加把劲应该可以略有赢利了。在这关键时候,为了把钢用在刀刃上,多开几家分支机构,他们的办公费用被缩减,“广告、宣传都削减了开支,还要求我们的业务量和知名度稳步上升。”
这也是整个合资保险行业面对的共同问题。据统计,外资保险公司中运营超过和达到10年的有友邦、金盛、中宏、中德安联和太平洋安泰,7年至8年左右的有海尔纽约人寿、海康人寿、长生人寿、光大永明、中意人寿、信诚人寿、中英人寿等,面对股东的赢利预期,他们不得不缩减开支。
更有保险业内人士称,为了年终账目好看些,有些保险公司不惜把员工的年终奖金拖到年后发。
本报在采访中发现,曾公开宣称实现赢利的只有友邦、中宏、中意、即将被合并的中美大都会,信诚人寿则表示去年收支持平,正在努力中。
赢利艰难
作为第一家合资保险公司,从开始的一枝独秀到现在的艰难打拼,中宏人寿的发展路径可以说也是所有合资保险的缩影。作为最早实现赢利的保险公司,虽然每年依然争取20%的保费增长速度,但在激烈的排名竞争中也显力不从心。
据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中宏人寿实现原保费收入71824.01万元,在外资中名列第九,而同一梯队的光大永明、中意人寿则以同期274153.08万元、372031.32万元的规模,成为备受关注的行业黑马。
这主要得益于银保渠道的推动,业内人士介绍,尤其是去年光大集团对光大永明增资后,光大旗下的银行和证券成为光大永明重要的市场营销和销售渠道,来自光大银行的银保业务占了其业务规模的大半江山。
而规模频创新高的中意人寿、华泰人寿无不依靠银保作出的巨大贡献。去年,中宏人寿也开始试水银保渠道,合作方是规模尚小的渤海银行,这也被看作是合资保险营销模式全面转型的开始。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合资保险的现状,就是抛弃一开始稳健的经营策略,思路上开始重复中资保险的激进路径,开始野蛮生长,一家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因为股东的赢利预期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原始保费不透明,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各家追求规模排名就会盲目很多。
面对质疑,姚兵坦言,现在市场上的银保业务仍以柜台销售为主,竞争激烈,产品类型还比较单一,中宏目前的渠道依旧会主要依靠营销员渠道,银保渠道仍在逐步探索中,积极争取和更多的一些大的商业银行合作。
“好在我们中外股东互相比较理解,除了要求我们分支机构、保费规模和利润每年保持稳定增长外,对盈利数额并没有硬性要求。”姚兵称。
据知情人士介绍,即使目前已经宣称赢利的几家公司,也是略有盈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合资保险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缩水的股权
长期以来,合资保险中都是由外方股东按照母公司的稳健思路主管运营,中方提供本土资源,伴随迟迟拖延的赢利期限,外方股东的经营策略到底能否坚持也在经受考验。
继去年美国恒康国际转让恒康天安股权,从中国全面退出。永明金融把光大永明的股权降至20%。7月14日,迟迟没有赢利的金盛人寿外资股东安盛集团决定降低持股份额至25%左右,把希望寄托在工商银行70%股权上。信诚人寿外资方英国保诚在收购友邦未果后,频频被中方股东示意下课,保诚也不得不为自己的股权寻找买家。
相比较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豪情,外资保险真正认识了中国市场的残酷。长期以来,中外股东的理念和能力较量一直就是合资保险发展中难迈的门槛,频频博弈中,外资股东的稳健理念在赢利的实际利益面前日趋单薄,中资股东占了上风。
屡创保费规模新高的中意人寿就是中资主导的典型,据了解,虽然外资股东是有170多年历史的忠利保险,中意人寿的实际管理层主要来自中方股东中石油。
不过,正如一位保险公司高管所言,合资保险进入中国不过十几年,一张正常寿险的缴费期还没完成,就断言外资还是中资胜出是有失公允的。
在保险业打拼20年的姚兵表示,很多对目前合资保险份额下滑的担心是放大的,“十多年来,中国市场的保险资产规模从一万亿元到现在的四万多亿元,每年都有爆发性的增长,合资保险的保费也在不断地快速增长。只不过目前是在调整提高的阶段,长期发展仍然看好。”在他看来,在目前统一的监管环境下,合资保险未来长远的优势还是在于对当地市场的进一步了解和外方股东长达百年的寿险运营经验。
金盛人寿一不愿具名的人士称,金盛人寿这么多年一直是以安盛的风格在运营,小心谨慎,步步求稳,虽然赢利时间慢了点,但是风险管控、产品创新都做得不错,股权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但其惋惜随着新股东的入驻,原来形成的安盛风格肯定会随之改变。
而信诚人寿内部人士也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 “去外资化”,但他还是希望保持合资的模式,外资股东的保险理念对这个行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目睹周围股东的变更,海康人寿外资股东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的首席执行官魏楠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展任何业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和耐心,从进入中国到现在,致力于长期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初衷不会改变。
- 银行+PE新生意模式的中国试验 2010-07-16
- 千亿资金缺口 信托公司淘金山西煤改 2010-07-16
- 中信保“保证保险”隐痛 2010-07-16
- 吴起全免费三年:中国最好的教育体系 2010-07-16
- 一周中国 201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