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轶:不可知论者
赵娟
2010-10-29 22:30
订阅
150

赵娟

  这已经是童第轶做投资的第16个年头了。

1994年的夏天,中国刚刚起步的资本市场的炒股风也吹热了中原名城平顶山。这第一次全民炒股的热潮中,正在北京读大学的童第轶随家人在大户室里第一次接触了股票。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这个暑假,童第轶开始买书学习那时流行的波浪理论等各种技术分析理论和技巧。随后,他的大学时代,除了足球和看书,炒股成了最大的兴趣。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童第轶开始大胆实践,1996年时,他已经独立管理一个20多万元的账户。

童第轶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浦东金桥,那是上海本地股“两桥一嘴一明珠”最火热的年代,那是技术分析和股评家最流行的年代。在大户室小赚之后的童第轶给自己买了一台386电脑,可以看到即时的图形和K线图,这一度让他兴奋不已。1999年“5·19”之后的牛市里,童第轶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那时天天骑着自行车去大户室买股票,回想起来,还真的很富有冒险精神。”童第轶说。

1998年,童第轶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但毕业后延续所学专业结合对金融的兴趣他最初的工作是在一家证券类媒体。从1998年到2003年,童第轶写了大量的财经文章,由于工作关系,他也开始较早的关注香港、美国等国际证券市场。

“当时还没有阳光私募,我很想去投资机构学习一下。”2004年年底,一直想做专业资产管理的童第轶进入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投研中心成为一名分析师。2006年初,童第轶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辞职选择了创业之路。因为直觉告诉他,大牛市就要来了。

离开中国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可不是个轻松的决定,他笑言,“难以抑制的直觉又让我无法压抑心中的梦想。”

2005年5月时,童第轶曾向朋友借了一笔钱,每天满仓做短线,3个月后本金盈利达到3倍。2006年3月,他开始尝试做结构化产品,运作资金近千万,2个月后实际收益接近3倍。2007年下半年,童第轶注册成立了龙赢富泽公司。

但创业不易。

直到创业后两年,童第轶才开辟了新的市场部办公区,现在他和几名研究员依然工作在最初那几间不大的办公室内。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私募市场中,创业初期的童第轶并不像许多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有过往的亮丽业绩,虽然从事证券投资16年,专业投资也有近6年,但在靠业绩说话的资产管理行业,童第轶的过去相当于白纸一张。

阳光私募市场中,除了规范运作,业绩是立命之本。不过现在,他已经发行了3只阳光化私募产品,每只产品规模约1亿元。2009年,龙赢富泽的第一只信托产品以137.20%的收益率让童第轶成为年度私募探花,今年以来的产品收益率也在20%左右。

童第轶说,真正的兴趣是难以割舍的。回顾自己的经历,他认为,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必须要有丰富的实践投资体验,要经历几轮牛、熊市才能够慢慢成熟。从1994年到现在,童第轶已经经历了三波市场的牛熊更替。

童第轶喜欢读兵书,从《孙子兵法》到《三十六计》再到《六韬》等等。《孙子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用兵有道,投资亦如是。他总结自己的投资理念为“以正合,以奇胜”六个字:用正确的方法防御,用出奇的方法取胜。

“以正和”就是强调保证本金安全,遵守止损原则,降低犯错误的成本,寻找自己适用的独特盈利模式,“以奇胜”则是寻找自己适用的独特盈利模式。这与巴菲特“牛市里要尽可能跟得上大盘,熊市里不亏损或少亏损”的原则殊途同归。

《对冲基金风云录》的作者曾形容自己是不可知论者,童第轶也这样描述自己。无论是基本面分析派的价值投资、成长投资还是五花八门的技术分析,甚至最流行的投资心理学,他都如数家珍。用他的话讲,从来都不排斥任何一种分析市场的办法,“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同事评价童第轶说他有着典型的双重性格,在童第轶看来,东和西、快和慢都并不是矛盾体,例如他在投资中短线股操作越频繁,中线股则拿得更牢固。他会通过别人看来两种极不同的方式来调和自己的平衡,应当是在尽力保持思维的开放和变通。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