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华最终决定留在深圳。“十多年的工龄不说,养老和医疗保险归零从头开始,真是心有不甘。”王万华说。
今年32岁的王万华原籍江西吉安乡下,16岁到深圳后一直在一家港资五金厂打工。前年3月,香港老板因为深圳成本越来越高而难以承受,将工厂整体迁移到邻近的惠州市。对于像王万华这样的熟练工人,老板还特别承诺,如果随厂到惠州工作,月薪由2100元提高到2500元。
王万华最终还是选择留下,因为他要离开深圳,将损失很多——不仅仅自己的社保无法保证连续性,孩子的教育、医疗都存在一系列问题。
这是当下珠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珠三角9个城市存在的公共服务差距的问题,《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出台不到一年,广东近日又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下称《规划》)。
《规划》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指珠三角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规划》明确,到2012年,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日前广东省政府专门在实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领导小组框架下成立五个分别由三位副省长担任组长的规划专责工作组,以扎实推进珠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和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规划的实施工作,全面加快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
三个显著亮点
“一定区域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比均等化的要求更高。”广东省财政厅一位不愿具名的参与规划方案制定的官员表示,它不仅要求政府提供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且要实现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动态流转。
他向本报记者介绍,《规划》有三个显著的亮点。一是《规划》在全国率先把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保障范围;二是《规划》十分明确地设定了2012年珠三角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具体目标;三是《规划》创新了一系列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和制度安排。打破区域间行政区划障碍,是推进珠三角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突出难题。
“保障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最大难点。”
此外,按照《规划》的要求,到2012年,珠三角将初步实现不同群体的生活保障制度的对接,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转移、制度可衔接、财务可持续;医疗保障服务将在区域内流转顺畅,待遇互认等。
“这个目标比全国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的战略目标提前了八年。”上述人士说。
事实上,珠三角九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差距仍较明显,必须统一各市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制度安排,整合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构建九市公共服务财政能力均衡机制。
为此,《规划》提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财政保障和财政能力均衡机制、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法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找准了珠三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有关人士表示,《规划》的有效实施,将不仅为珠三角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制度基础,而且为全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新路径,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在财政支持方面,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达蕃钦认为,珠三角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很难单纯依靠纵向转移支付减小不同地区的财力差距。这就需要在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进行探索,即通过“均富济贫”的资金转移,缩小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差距。
他表示,当前地方政府之间虽然没有一个规范化、公式化、法治化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但具有横向转移支付性质的“对口支援”早已存在。可以在“对口支援”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制度化、规范化的横向转移支付。
经济一体化打头阵
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在珠三角发展的几十年时间集中出现。”
为此,广东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针对珠三角一体化,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省委常委实行分片包干制和重大项目省领导分工负责制,具体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和相关重大项目建设。
在此背景下,三大经济圈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各城市之间已经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和一系列专项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内容和合作重点。
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广佛肇经济圈37项重点合作项目积极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在界河和跨界河综合整治以及边界道路的建设和连接上取得积极进展,珠中江经济圈已实施年票互认,下一步将推进通信同城化和饮用水同网。
此外,各城市积极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推进国省道“瓶颈”路段改造,珠三角地区毗邻城市公共交通互联互通进展迅速,广佛两地开通39条公交线路和21条快巴,其他城市开通11条跨市公交线路。在此基础上,珠三角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三年全部撤销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
尽管如此,一些专家仍然认为,从发展现状来看,区域发展相对完善的竞合模式尚未成型,欲加快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还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
“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排在首位。”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张紧跟认为。
张紧跟表示:“珠三角各自为政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缺乏协调,导致区域整体利益的下降,体现在区域战略资源的竞相建设上最为明显。”
他以城市市政基础建设为例,指出,珠三角同时拥有深圳、珠海、广州、佛山四个机场以及广州黄埔港和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珠海高栏港、东莞虎门港以及中山港等等港口,无疑存在资源浪费。“此外,产业同构、生态分割与跨界污染、城市功能定位上的恶性竞争等等方面,也是珠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陈瑞莲说:“在现代的公共治理环境下,广东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也应建立健全各层次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组织间网络体系,以改变过往那种过分依赖政府‘唱独角戏’的行事方式。”
利益如何均衡
“珠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各个政府之间的利益。”著名区域经济专家、广东省社科院丁力博士说。
此外,针对珠三角一体化,一些分析人士还对各个城市之间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目前珠三角各市已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各市推进一体化仍存在 “重经济轻社会”现象,相对偏重于经济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涉及较少;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的具体行动已经开展,但尚未触及深层次体制障碍和大的利益调整,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预计矛盾和利益冲突将逐渐凸显。
此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有效实施需要构建珠三角区域内社会事务的协作管理机制。而珠三角各市间、区域间、城乡间、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对接困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由于现阶段珠三角各地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财力可能间的矛盾,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在缺乏财力保障的前提下,城市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对接后形成的巨大成本,将成为一体化要素流动的重要障碍。
另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各市之间存在立法权限的差异,再加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制定的法规政策难以保持一致,甚至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
- 新疆、西藏及珠三角地区将建立跨界区域消费维权协作 2010-11-12
- 广珠轻轨铁轨铺至中山 珠三角5市将连成一片 2010-09-15
- 铁道部加强建设泛珠三角 福州-广州可缩至4小时 2010-08-30
- 珠三角产业将形成“A”字形布局 2010-08-16
- 公共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 20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