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联手索尼 全球最大液晶电视基地或落户烟台
种昂
2011-02-18 23:37
订阅
151

种昂

  正当全国各地兴起一股疯狂上马液晶电视热潮之际,近日富士康也曝出将与索尼合作在山东烟台投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基地。

目前富士康在烟台已有着千亿产值,未来该项目的建成将使其规模再扩大一倍,甚至有望赶超其在国内最大的深圳工厂的规模。由此,富士康不仅完善了战略布局、降低了成本,而且将这次与索尼合作作为向上下游、高利润领域突破的一个契机。

布局北方要地

“富士康与索尼正商谈在烟台工业园进行合作,这将给烟台基地的液晶电视业务带来一个大的发展。”烟台富士康一位高管说道,烟台基地正处于产品整合的发展阶段,未来这里的工业体系将更加完善。

根据山东商务厅发布的信息,“烟台富士康与索尼客户洽谈以合资方式建设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基地,设计规模3000万台,届时可新增900亿元产值”。

上述高管人士告诉记者,“2010年烟台富士康产值已达950亿元,是大陆除深圳外的第二大基地”。如果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基地完全建成达产,将意味着烟台富士康的产值规模将扩大一倍,达到2000亿元。这甚至有望超过富士康在深圳的大本营,成为其国内第一制造基地。

尽管索尼中国公司表示,“无计划对OEM/ODM供应商在中国的液晶电视生产进行投资”,但富士康与索尼在液晶电视领域素有合作。由于索尼的制造成本远不及中国企业,2010年索尼液晶电视业务已经连续7年亏损。索尼正逐渐舍弃旗下墨西哥、捷克、西班牙的加工厂,专供上游。而这些工厂的接盘者正是“代工王”富士康。

专业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预计,明年索尼的液晶电视出货量目标定在3500万台,其中一半以上代工业务落入富士康手中。有业界专家甚至预计在2012年左右,索尼所有液晶电视都将由富士康代工。而这一数字与全球最大液晶电视基地的产能规模正好相符。

早在2004年,富士康就挥师北上,在烟台投建了综合性的工业园区,生产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主机板、显示卡、手机、游戏机等9个产品,其中液晶电视只有不到1000万台的产能。

根据烟台富士康的规划,未来新增产能将达到3000万台,在已引进总投资30亿元的100多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基础上,力争3-5年内引进50家核心配套企业,完善电子产品产业链条。同时,以液晶电视项目启动为契机,引进液晶面板模组项目,并承接海尔、海信等国内品牌电视代工订单。

如今,北京、上海、江苏、安徽、广东各省市,从北到南,中外液晶巨头正在掀起一股液晶面板项目的投资热潮。各地政府对于液晶电视以及面板制造项目的争夺更是如火如荼。烟台富士康一位高管解释道,之所以将液晶电视基地选址烟台,是因为这里的工业园区已形成规模,有着完善的配套体系。烟台临海,港口物流条件较好,并与日本隔海相望,承接索尼生产线和产品订单十分方便。

家电专家、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富士康这一布局极富“想像力”。选址烟台,产品可以辐射整个中国北部和日韩在内的东北亚地区,还可以通过欧亚大陆桥向欧洲输送产品。液晶电视加工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和规模经济型行业,全球排名第四厂商都在亏损,只有前三名才能赢利。该项目的投建无疑将大大提升富士康代工规模,降低经济成本,进一步提高利润空间。

高端转型

不过,投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基地,对于富士康来说必须要跨过人才的瓶颈。根据规划,该项目的投建至少将给烟台富士康带来5万人的用工需求。

上述烟台富士康的高管表示,烟台基地有着七八万名员工、每年人才需求可达三四万人,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事实上,富士康用工难与其利润微薄有着巨大的关联。富士康把新增的液晶产能投放在烟台,既可化解成本高涨的压力,还希望试图向上下游延伸,解决利润微薄的瓶颈。”烟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一位官员说道,从大的布局来看,产能从南向北、从沿海向内地迁移已形成潮流。而代工企业从中间环节向两头延伸也是大势所趋。

如苹果、索尼等大品牌厂商,一方面将产品的制造交由富士康代工,另一方面也筑起了一道道技术防线。如苹果公司,在将订单交给富士康后,涉及到芯片供应或者其他核心技术环节,都会设置技术壁垒和技术保密流程。这使得富士康只能依靠规模优势,拼命压低成本换个零头的辛苦钱。

此前有媒体报道,在联手索尼、收购奇美之后,富士康决定--不再囤聚于代工链上微薄的利润,实现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才是根本,而产品突破口即选在——液晶。

烟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一位官员也表示,富士康已把建设液晶电视基地,作为改变传统单一的代工生产模式,实现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代销售方向发展的一个路径。目前,富士康已启动“万马奔腾计划”,在烟台开发区设立总部,在山东省各城市设立专卖店,加大电子产品内销力度。

“相对于其他电子产品,富士康已逐渐渗透到液晶的研发、设计、加工、物流等诸多环节,从这一领域寻求突破最为现实。”罗清启如是说道,一旦富士康向上下游延伸、利润加大了,企业目前所面临的用工瓶颈、成本高涨危机都会迎刃而解。那时,富士康的产能迁徙也许就不像今天如此迫切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