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的概念在缓慢政治化
安替
2011-04-16 01:01
订阅
安替

4月14日在海南三亚市召开金砖国家峰会,中英文报道用词都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中文中,名称不再有双引号,而且因为南非的正式加入,所以也放弃了原来“金砖四国”说法,直接称金砖国家;而英文也改成了全部大写的BRICS,取代了原来的BRICs。

“金砖”本身来自高盛经济学家奥尼尔2001年报告的包装,他用BRIC来代表最主要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巴西(B)、俄罗斯(R)、印度(I)、中国(C),这个缩写发音如英文单词 brick(砖块)。所以在英文报道中,往往用Building BRIC(“添砖加瓦”)来进行隐喻这个新构架的经济组合,或者用砖墙图案做网页背景来配合新兴市场报道。高盛的这个投资包装,当时很快通过港台翻译进入了中文语境,BRIC被翻译成了“金砖四国”,顿时“蓬荜生辉”,点砖成金。当然十年来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着实对得起这个中文翻译。《三亚宣言》称“金砖国家着眼于为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建设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世界做出重要贡献”,可以看出,“金砖”这个提法已经从高盛报告走了出来。当然,金砖峰会刚刚进行了三届,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只有影响力预期,尚无影响力现实。

今年峰会在中国举办,中国只是尽轮值的义务,并不能把它当然视作中国的战略产品。相比而言,第二天完全是中国做东的博鳌亚洲论坛,才是“自己的孩子”。当然,因为中国在金砖国家中表现最为亮眼,所以《三亚宣言》基本由中国来起草愿景,例如宣言中的“21世纪应当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和科学发展的世纪”,用的就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说法。

西方媒体对这次峰会并不重视。这倒不是出于西方偏见,而是本身三亚举办的这次峰会,在外宣上也没有给予等同于博鳌论坛的重视。例如峰会并没有中英文官方网站,对于除了参与国之外的媒体记者,也没有开放足够的报道权限。比较同样是轮值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APEC峰会的详备中国外宣准备,就知道这次金砖峰会的“暂时性”。

的确,源于经济概念的金砖国家除了经济发展状态类似、货币都是R开头之外,就不太有什么共同点,无论是政治制度、经济贸易、地缘政治上,都多多少少有些冲突。从地缘政治上来看,印度、中国是属于不太可能有共同体战略的国家。而俄罗斯甚至连WTO都没加入,在全球化参与上并不能和其他国家合作。巴西、南非和中国,虽然有能源、市场方面的合作,但在贸易和货币问题上,有一些无法很快解决的问题。

最根本的矛盾在于,金砖国家的全球化,是对应着西方市场的全球化,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在西方,和金砖国家中的印度、巴西和南非基本是平行竞争关系。因此,金砖国家不太可能把这个组合当成贸易合作平台,而是和俄罗斯一样,当成可以利用的政治外交平台。

追溯历史,把“金砖”从高盛报告中挖到政治现实的是俄罗斯前总统普京。2006年9月20日,在普京的倡议下,金砖四国外长在61届联大会议上非正式会谈,由此才开始了“金砖国家”这个政治组合的建设。第一次会议是2009年6月16日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召开,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金砖四国是“解决全球问题的新论坛”、要求四国“参与建立新的世界游戏规则”。峰会召开的时候,西方国家正遭遇金融危机,俄罗斯的这一表态的确是相当具有野心。

巴西、印度也希望政治化利用金砖峰会。2010年4月15日在巴西的巴西利亚举办的第二峰会上,巴印两国就迫切希望峰会明确表态支持两国成为常任理事国。这样的努力最终没有成功。本次《三亚宣言》,含糊表达了对巴西、印度、南非“参与联合国”的支持。

当然,自从进入政治现实概念之后,金砖国家也成功进行了一定的政治联合。例如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金砖国家中的中、巴、印、南非,和美国一起,绕开欧洲,签署了妥协版本的备忘。而在最近的联合国利比亚决议中,金砖国家中的中、俄、巴、印和德国一起,投下了弃权票,和其他西方国家区隔了立场。在这次的《三亚宣言》中,金砖国家明确表示反对在利比亚问题上动用武力,也是这种政治立场的继续表达。

中国很希望金砖国家“组织”发挥一定的国际经济议程上的要价能力,成为G20会议中非西方的核心组织,施压IMF等继续增大新兴国家的发言权,发挥它作为谈判战略缓冲区的作用,而不是期待它太政治化。但金砖国家五方对这个新组织各有期待,也只会造成每年的峰会各自表达。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