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财经媒体更具优势
张晶
2011-04-22 23:35
订阅
——访牛津大学教授、世界传媒经济大会主席罗伯特·皮卡特

张晶

经济观察报: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背景,媒体形态相应发生了很多改变,无论从赢利模式和内容提供的方式上,我们对此也感到困惑,平媒会走向何方?

罗伯特·皮卡特:我认为,在数字化的情境上,财经媒体拥有很多大众化媒体所难以企及的优势。首要优势在于,更多财经媒体的读者在商业机构工作,他们善用互联网,习惯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而且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支配信息,这使得这些信息对他们而言更具有价值。

经济观察报:数字化时代的资讯提供方式似乎决定了,小公司生存环境日益艰难,彭博、路透这样的大公司可能会掌握未来财经媒体的话语权,未来媒体会不会走集团化的方式?

罗伯特·皮卡特:的确,如今中国媒体遇到越来越多强劲的国际竞争对手,比如彭博和汤森路透,提供了大量关于股票和外汇市场、主要的政府决策,他们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分享。但对于他们来讲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信息本地化,使其贴合当地用户的需求。中国的这些媒体也能够为本土用户提供必要的国际信息,而且能够向用户解析正在国际上发生的一切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基于本地信息的小公司所存在的价值和机会。

经济观察报:彭博依据终端所提供的交易信息占据了它全部收入的85%。平面媒体目前仅仅提供财经报道,在你看来,何种资讯更有价值?

罗伯特·皮卡特:彭博是非常特殊的。彭博最主要的用户是股票交易员,它提供的是非常基础的信息。这是它的模式,但不一定适合其他公司。而且他在这个领域内已经是领导者,其它公司没有必要复制它的模式。

经济观察报:我观察到《经济学人》不久之前把读者群调整为“对知识感兴趣的人”,而不是原来“对财经感兴趣的人”。在你看来,财经媒体的定位未来是不是也会有所细分,由不同财经媒体提供不同资讯?

罗伯特·皮卡特:首先,财经媒体和大众化媒体的读者群非常不同,财经媒体的读者在经济活动上相对活跃,他们可能开公司或有一些投资,一些人则在社会交往上非常活跃,他关心周围发生的一切。在呈现同样的信息时,财经媒体与大众化媒体也有显著差异,从商业角度往往会获取更多知识。大众化媒体往往认定人们对世界一无所知,财经媒体的读者在和他人交流时往往处于另一阶段。

经济观察报:传统媒体的赢利模式无非是发行和广告收入,数字化时代,很多媒体把内容搬到网上,付费阅读,你是否看好这种付费阅读模式?包括基于i-Pad阅读的《The Daily》?    罗伯特·皮卡特:当然,如果是随处可得的免费的信息,他们是不会乐于付费的。电视、网站上可以看到的大众化信息,他们不会购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对一件事情认识的独特视角才能令媒体得到回报。

经济观察报:数字化平台下,传统媒体除了付费行为和彭博那样的数据终端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赢利途径?

罗伯特·皮卡特:的确,印刷媒体可能很难有其他赢利途径了,但是数字化之后却大有可为。如今很多报纸上都有书评和乐评,但是你很难直接买到对应的书和唱片;但如果书评放到网站上,你看到后觉得不错,就可以直接在线购买,这就给媒体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个性化信息也可以让媒体赢利,比如说某些读者在网站上的阅读行为,显示出他对中国的西部农业很感兴趣,你可以为他们制作专门的出版物,他觉得有用的话就会为之付钱。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