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经观电子刊物 > 投资者报

上海万亿国资市场化重组

  
作者:刘兆琼
发布日期:2008-09-26
投资者报(记者刘兆琼)作为国资第一“重镇”——上海,改革经历了一波三折。

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从经历“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到“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从经历证券市场“牛市”到“熊市”中调整改革思路等多个过程。

9月2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介绍了市委、市政府最新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初步确定了上海国资改革的思路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转变。同时提出了市场化和证券化的方向。

上海一位官员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上海国资的改革在过去几年有些随意,如果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可能会提速更快。实际上,各企业都有重组的要求。”

金融整合提速

上海国资的整体改革中,上海国际集团可以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上述官员对记者表示,“单单是金融控股的名头,就有太多的争议。”在2003年前后曾一度出现过由券商牵头来组建金融控股的想法;之后,又有包括上海实业、申能等产业集团都提出过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想法;去年包括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也曾有过打造金融控股的动议。但最终,上海还是确定由上海国际集团牵头来组建金融控股集团。

其实,这本身就是行政化的思维。在最近一次的上海国际集团重组的上报方案中,上海国际集团新的重组方案为:将国资公司中非金融类资产整体剥离出去;然后再将金融类资产重新装进上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目前,上海国际集团的金融类资产主要包括,银行业资产: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信托业资产:上海国际信托;证券业资产:上海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以及中银国际证券;基金业资产:上投摩根基金和华安基金;保险业资产:太平洋保险、东方人寿保险、安信农业保险和大众保险等。

这些金融类资产未来都将装入上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由于这些金融类资产的层级比较多,不可能同时并列。因此,也意味着将面临多重人事调整安排。

9月1日,潘卫东和黄兴海分别担任上海国际信托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李惠珍不再担任该公司总经理。该事件也显露出,以上海国际信托为平台,金融资产整合提速的积极信号。

其他上海国际集团下属的非金融类公司,包括地产、贸易等企业都将作为上海国际集团的实业资产;而目前大盛和盛融二家资产管理公司合并组建国盛资产管理公司之后,将主要转为股权类投资公司,负责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运作。

坚持市场化重组

实际上,上海国际集团目前为止的重组计划几乎是行政一手主导。

该公司核心管理层吉晓辉和万建华,一个是上海原金融办主任,一个是原国有企业中国银联的总裁;另外,包括上海银行单独上市、华安的股权划拨等一系列动作多有行政主导的身影。

一位官员对此表示,“行政划拨的思路一直是国资整合的主要原则,实际上上海国资整合是希望借此来实现国有资产的统一盘活,同时也是实现保值增值的一个措施。当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也是一个方面。”

而此前,这种行政化的思路却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结果,同时也造成上海本地公司国有化气氛浓重。但今年以来,除上海国际集团外,其他国资重组多半是市场行为,如:城投控股借壳原水股份实现整体上市;上海水产集团远洋渔业资产借壳华立科技上市;上海电气集团将其持有的上柴股份股权转让给上汽集团;巴士股份则通过重组转型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独立供应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等。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的重组公司主要是现代服务业领域有40多项,占60%以上,包括商贸流通、物流、房地产开发、酒店旅游、航空等;以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业务的有8家企业,共13项核心业务和6项培育业务,占总数的30%和20%,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化工等领域;而投资类企业和科研类企业尚未明确思路。

“而这些领域内的重组也都将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有些关系民生的资产可能将不会注入上市公司。”上述政府人士称。

上海万亿国资市场化重组

刘兆琼

23

2008-9-29

投资者报(记者刘兆琼)作为国资第一“重镇”——上海,改革经历了一波三折。

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从经历“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到“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从经历证券市场“牛市”到“熊市”中调整改革思路等多个过程。

9月2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介绍了市委、市政府最新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初步确定了上海国资改革的思路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转变。同时提出了市场化和证券化的方向。

上海一位官员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上海国资的改革在过去几年有些随意,如果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可能会提速更快。实际上,各企业都有重组的要求。”

金融整合提速

上海国资的整体改革中,上海国际集团可以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上述官员对记者表示,“单单是金融控股的名头,就有太多的争议。”在2003年前后曾一度出现过由券商牵头来组建金融控股的想法;之后,又有包括上海实业、申能等产业集团都提出过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想法;去年包括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也曾有过打造金融控股的动议。但最终,上海还是确定由上海国际集团牵头来组建金融控股集团。

其实,这本身就是行政化的思维。在最近一次的上海国际集团重组的上报方案中,上海国际集团新的重组方案为:将国资公司中非金融类资产整体剥离出去;然后再将金融类资产重新装进上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目前,上海国际集团的金融类资产主要包括,银行业资产: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信托业资产:上海国际信托;证券业资产:上海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以及中银国际证券;基金业资产:上投摩根基金和华安基金;保险业资产:太平洋保险、东方人寿保险、安信农业保险和大众保险等。

这些金融类资产未来都将装入上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由于这些金融类资产的层级比较多,不可能同时并列。因此,也意味着将面临多重人事调整安排。

9月1日,潘卫东和黄兴海分别担任上海国际信托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李惠珍不再担任该公司总经理。该事件也显露出,以上海国际信托为平台,金融资产整合提速的积极信号。

其他上海国际集团下属的非金融类公司,包括地产、贸易等企业都将作为上海国际集团的实业资产;而目前大盛和盛融二家资产管理公司合并组建国盛资产管理公司之后,将主要转为股权类投资公司,负责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运作。

坚持市场化重组

实际上,上海国际集团目前为止的重组计划几乎是行政一手主导。

该公司核心管理层吉晓辉和万建华,一个是上海原金融办主任,一个是原国有企业中国银联的总裁;另外,包括上海银行单独上市、华安的股权划拨等一系列动作多有行政主导的身影。

一位官员对此表示,“行政划拨的思路一直是国资整合的主要原则,实际上上海国资整合是希望借此来实现国有资产的统一盘活,同时也是实现保值增值的一个措施。当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也是一个方面。”

而此前,这种行政化的思路却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结果,同时也造成上海本地公司国有化气氛浓重。但今年以来,除上海国际集团外,其他国资重组多半是市场行为,如:城投控股借壳原水股份实现整体上市;上海水产集团远洋渔业资产借壳华立科技上市;上海电气集团将其持有的上柴股份股权转让给上汽集团;巴士股份则通过重组转型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独立供应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等。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的重组公司主要是现代服务业领域有40多项,占60%以上,包括商贸流通、物流、房地产开发、酒店旅游、航空等;以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业务的有8家企业,共13项核心业务和6项培育业务,占总数的30%和20%,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化工等领域;而投资类企业和科研类企业尚未明确思路。

“而这些领域内的重组也都将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有些关系民生的资产可能将不会注入上市公司。”上述政府人士称。

上海万亿国资市场化重组

刘兆琼

23

2008-9-29

投资者报(记者刘兆琼)作为国资第一“重镇”——上海,改革经历了一波三折。

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从经历“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到“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从经历证券市场“牛市”到“熊市”中调整改革思路等多个过程。

9月2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介绍了市委、市政府最新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初步确定了上海国资改革的思路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转变。同时提出了市场化和证券化的方向。

上海一位官员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上海国资的改革在过去几年有些随意,如果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可能会提速更快。实际上,各企业都有重组的要求。”

金融整合提速

上海国资的整体改革中,上海国际集团可以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上述官员对记者表示,“单单是金融控股的名头,就有太多的争议。”在2003年前后曾一度出现过由券商牵头来组建金融控股的想法;之后,又有包括上海实业、申能等产业集团都提出过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想法;去年包括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也曾有过打造金融控股的动议。但最终,上海还是确定由上海国际集团牵头来组建金融控股集团。

其实,这本身就是行政化的思维。在最近一次的上海国际集团重组的上报方案中,上海国际集团新的重组方案为:将国资公司中非金融类资产整体剥离出去;然后再将金融类资产重新装进上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目前,上海国际集团的金融类资产主要包括,银行业资产: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信托业资产:上海国际信托;证券业资产:上海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以及中银国际证券;基金业资产:上投摩根基金和华安基金;保险业资产:太平洋保险、东方人寿保险、安信农业保险和大众保险等。

这些金融类资产未来都将装入上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由于这些金融类资产的层级比较多,不可能同时并列。因此,也意味着将面临多重人事调整安排。

9月1日,潘卫东和黄兴海分别担任上海国际信托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李惠珍不再担任该公司总经理。该事件也显露出,以上海国际信托为平台,金融资产整合提速的积极信号。

其他上海国际集团下属的非金融类公司,包括地产、贸易等企业都将作为上海国际集团的实业资产;而目前大盛和盛融二家资产管理公司合并组建国盛资产管理公司之后,将主要转为股权类投资公司,负责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运作。

坚持市场化重组

实际上,上海国际集团目前为止的重组计划几乎是行政一手主导。

该公司核心管理层吉晓辉和万建华,一个是上海原金融办主任,一个是原国有企业中国银联的总裁;另外,包括上海银行单独上市、华安的股权划拨等一系列动作多有行政主导的身影。

一位官员对此表示,“行政划拨的思路一直是国资整合的主要原则,实际上上海国资整合是希望借此来实现国有资产的统一盘活,同时也是实现保值增值的一个措施。当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控制也是一个方面。”

而此前,这种行政化的思路却并没有带来良好的结果,同时也造成上海本地公司国有化气氛浓重。但今年以来,除上海国际集团外,其他国资重组多半是市场行为,如:城投控股借壳原水股份实现整体上市;上海水产集团远洋渔业资产借壳华立科技上市;上海电气集团将其持有的上柴股份股权转让给上汽集团;巴士股份则通过重组转型为A股市场规模最大的独立供应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等。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的重组公司主要是现代服务业领域有40多项,占60%以上,包括商贸流通、物流、房地产开发、酒店旅游、航空等;以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业务的有8家企业,共13项核心业务和6项培育业务,占总数的30%和20%,主要集中在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化工等领域;而投资类企业和科研类企业尚未明确思路。

“而这些领域内的重组也都将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有些关系民生的资产可能将不会注入上市公司。”上述政府人士称。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经济观察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