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初设计股指期货的时候,证监会和中金所都对银行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视。在中金所会员的设置上专门打造了特别结算会员,即资金实力雄厚、风险管理能力强且有能力为与其签订结算协议的交易会员办理结算、交割业务的银行机构。
股指期货的诞生大大扩展了期货市场的规模,而规模巨增需要更有实力的机构参与进来。按照目前的监管规定,期货公司经营股指期货经纪业务,注册资本金要求不得低于客户保证金的6%,也就是说,一家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的期货公司,只能撬动16亿左右的股指期货保证金。
中信建投期货衍生品中心负责人祝强计算,股指期货市场成熟之后,各类型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的资金规模总和将达到7022亿元。一家全国性大型期货公司人士透露,现在注册资本金最大的期货公司约达14亿元,能撬动230多亿元的保证金,而根据证监会最近的一次统计数据,全国165家期货公司注册资本金共111亿左右,也只能撬动1850亿元的保证金,离市场预期能够达到的7022亿规模有着很大的差距。
这个巨大的缺口,显然只有背景雄厚的商业银行能够填补。然而从股指期货筹备初期至今,银监会似乎对特别结算业务存在的风险有着非常大的顾虑。
“商品期货在2008年国庆节之后曾经出现过4个跌停板。股指期货也可能遇上这种系统性大跌。”有业内人士计算,即使期货公司和交易所严格进行风控,在出现上述系统性风险时,期市1000个账户里可能会有四五个出现穿仓。
2007年,银监会曾经向银行下发 《商业银行从事期货保证金存管业务和期货结算业务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此征求意见稿迄今尚未定稿。“这个征求意见稿银监会已经彻底放弃了。”上述消息人士称。
对期货业务的风险和收益进行综合考虑,促成了银监会目前“让银行成立子公司”做期货业务的想法。另外,证监会于去年10月下发了期货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业界推测,不久期货公司就可以摆脱仅靠经纪业务生存的同质化竞争,涉足收入较高的CTA(商品期货交易顾问)。这些对银行成立期货公司全面涉足期货业务增添了吸引力。
从银行自身来讲,虽然目前只能进行保证金存管和黄金期货交易等极少的与期货挂钩的业务,然而银行对期货业务的热情始终高涨,多家银行成立了专门的衍生品或期货业务部门。
重新洗牌
在此之前,期货行业已经因为“券商系”期货公司“进驻”而重新分配格局。
从2006年开始,对股指期货上市的预期促使实力远超传统期货公司的券商纷纷收购、入股期货公司。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63家券商参股或控股期货公司,占现有163家期货公司的38.65%。
- 中信证券开尝股指期货 174亿元上限初期套保 2010-05-06
- 金监委胎动 2010-05-04
- 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胎动 2010-05-03
- 博弈平安背后 做空思维下的全新盈利术 2010-05-02
- 建信 观察家2010宏观经济高峰论坛—解码复苏时代投资策略 201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