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田芸 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最新公布的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4 月份的55.7%降至53.9%,市场担忧这一经济活力的关键指数回落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投行经济学家表示,PMI的回落有季节性因素,且在目前环境下意味着困扰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将减小。
调控政策显效 实体经济仍强劲
5月份中国官方PMI 指数从4 月份的55.7 回落至53.9,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在 PMI 调查的各项指数中,购进价格成分降幅最大,从4 月的72.6%降至5 月的58.9%。这预示PPI 环比增幅可能会显著下降。其次是新订单成分,从4 月份的59.3%降至54.8%。
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表示,5月PMI数据显示了制造业活力依然强劲,但成本压力上升;同时也反映了政策收紧对控制经济过热产生了效果。
高盛中国经济学家宋宇和乔虹认为,PMI较4月出现滑落有季节性因素。“自2005 年以来,每年5 月份PMI 数据都低于当年4 月份数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官方公布的数据重新进行季调。”季调后5 月份PMI 指数为52.8%,高于4 月份的52.0%。
宋宇和乔虹表示,原始数据季节因素的稳定性很不确定,因此5 月份增速未必比4 月高,但也未必像原始数据那样明显低于4 月。“PMI是依靠受访人主观判断的‘软指标’,我们认为要等到10 天以后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等‘硬指标’进行分析后才能做出判断。”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分析单项指标认为,产成品库存从46.2 上升至49.8,创历史新高,表明信贷紧缩导致制造业活动趋缓。宋宇和乔虹指出,实体经济增长速度自年初高位下行,但水平依然强劲。
制造业稳步扩张 通胀忧虑降低
产出分项指标和具有前瞻性的新订单分项指标分别从4 月份的59.1 和59.3 跌至58.2 和54.8。采购分项指标从4 月份的60.1 跌至56.0,而购进价格分项指标则从72.6 骤跌至58.9。然而,购进价格指数的下跌暗示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上涨压力减弱。
“一定程度上的增长放缓应该被视为一件好事。我们认为这是政府各项紧缩政策包括关停落后产能、限制城投相关贷款,以及最近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出口环比增长高位放缓带来的结果。”宋宇和乔虹表示。
孙明春截取更长的时点,认为PMI 指数现在连续15 个月高于50 这一强弱分界点,表明制造业已步入稳步扩张阶段。 宋宇和乔虹认为,到目前为止的宏观形势似乎比2、3 个月前更好,“因为实体经济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而通胀压力已经明显下降。”
孙明春预测,2010 年一季度中国GDP 同比增速达到11.9%的峰值,之后在2010 年四季度放缓至仍属稳固水平的9.6%
- 通胀压力开始放缓 CPI拐点或现7月 2010-06-02
- 加拿大央行近3年来首次加息 2010-06-02
- 融资时间窗口或现 银行竞赛加速 2010-06-02
- 银行信贷拉闸 部分银行已完成全年信贷 2010-06-01
- 汽车消费信贷全面收紧 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