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去年9月末中国短期外债占比67% 外管局称风险可控
欧阳晓红
2011-01-20 19:18
订阅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1月1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简称“外管局”)公布,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64.49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就债务期限而言,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700.08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32.39%;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3694.41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67.61%;较6月末的66.91%略升0.7个百分点。

而6月末外债余额占比66.91%;较3月末的62.31%攀升了4.6个百分点,这显示在此期间的热钱流入有所减缓。

虽然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短期外债占比明显偏高,加之2010年12月新增外汇占款4033亿元,显示热钱仍呈持续流入态势。不过,外管局表示,短期外债占比偏高与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均有真实贸易背景,因此外债风险可控。数据表明,去年三季度的短期外债占比较上季度已有所减少。

因为,通常认为,某种程度上短期外债能够反映热钱流入速度——一些热钱正是借金融机构的短期外债指标进入境内。业界认为,作为短期流动资金的短期外债会积累很大的风险。

事实上,2010年三季度的短期外债占比环比有所下降,或许与外管局于去年4月推出的“2010年度(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境内机构短期外债馀额指标总规模适度压缩至324亿美元,在2009年指标规模基础上调减1.5%”严防热钱之新政有关。

具体而言,从债务构成情况看,2010年9月末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中,贸易信贷占59.52%,贸易融资(如银行为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支持)占18.65%,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8.17%。

就此,外管局解释,这主要与我国近年来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由于贸易信贷及贸易融资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为背景,一般不会额外增加外债风险。

而从债务人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1336.79亿美元,占40.94%;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1010.38亿美元,占30.94%;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69.71亿美元,占14.38%;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85.71亿美元,占11.81%;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9.01亿美元,占1.81%;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89亿美元,占0.12%。

此外,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余额中,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2545.91亿美元,占77.96%,所占比重较上年末上升3.54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719.58亿美元,占22.04%。

从币种结构看,登记外债余额中,美元债务占71.91%,比上年末上升4.15个百分点;日元债务占10.29%,比上年末下降1.6个百分点;欧元债务占4.32%,比上年末下降2.06个百分点;其他债务包括特别提款权、港币等,合计占比13.48%,比上年末下降0.49个百分点。

从投向看,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登记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余额中,投向制造业的为438.21亿美元,占21.95%;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为257.78亿美元,占12.91%;投向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为179.07亿美元,占8.97%;投向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为120.50亿美元,占6.04%;投向房地产业的为106.87亿美元,占5.35%。

2010年1-9月,我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278.47亿美元,同比增加140.02亿美元,上升101.13%;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179.04亿美元,同比减少80.55亿美元,下降31.03%;支付利息20.31亿美元,同比减少5.32亿美元,下降20.76%。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