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化”美联储?大央行雏形(1)
程志云
2011-04-14 07:50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程志云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的一言一行从来都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最近尤为如此。

4月5日,当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深刻感受到紧缩的宏观调控的巨大压力之时,央行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加息。

央行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在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结构上产生着深刻影响。

同样令金融家们敏感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正在加强对地方金融企业的监控。出于对社会融资总量等宏观调控新指标的考量,要求这些金融企业及时报告他们的融资规模、资本状况、贷款流向以及大大小小的风险事件。

对于哪些机构属于大而不能倒、哪些产融结合试点企业缺乏防火墙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话题则正在央行与其他监管者的探讨之中。

站在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转型、通货膨胀高企以及复杂万端的国际形势中,一个更加强有力的中国央行已经初具雏形。

宏调主导权回归

4月5日,清明节晚间,央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尽管二季度的这次加息早就在不少分析师的预测之中,不过,它来得如此之快还是让一些机构措手不及。

当天晚上,大大小小的媒体都在追逐着宏观分析师、银行交易员、股评家以及尽其所能找到各位央行官员解读。

对货币政策意图的种种揣测已经成了最热闹的话题。

实际上,自从去年10月份货币政策逐步回归稳健以来,央行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使用一直牵动着整个金融市场的心弦。

而随着通胀的加剧,央行也的确没有犹豫,在市场的议论纷纷中开足马力回收货币。

就在之前的3月25日,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缴款之后,大型金融机构准备金率达到20%;而中小型金融企业达到16.5%,均处于近年来的高位。

在最近的一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也达到了3.25%。

对于诸多市场人士而言,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他们猜测宏观数据的重要依据。

“提升存款准备金,那么前一个月外汇储备可能比较高,而加息无疑预示着CPI可能依然不低。”一位业内人士说。

2009年,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效力短暂削弱之后,通货膨胀加剧的背景下,央行再次发挥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威力。

彼时,尽管有通货膨胀的幽灵在徘徊,但由于货币政策依然运行在“适度宽松”尺度上,银监会通过资本充足率、拨备率等风险指标以及窗口指导等方式来控制中国银行业的信贷冲动发挥了更多作用。

不过,2010年末,“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赋予央行更为灵活的空间,而周小川先生和他领导下的央行也确实开始发挥货币政策的影响力。

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利率市场化推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到 “池子论”、社会融资规模等等诸多新概念正在深入金融市场的调控。

例如,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提出,“社会融资规模”是更为合适的金融宏观调控中间目标。

不过,这一指标中包含着: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信托贷款、发行股票融资、保险赔偿、产业基金甚至未来还将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

对于如此复杂的指标,盛松成也指出,未来,将通过完善金融统计制度,加强中央银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和有关方面协调配合,形成社会融资总量的有效调控体系。

有统计显示,仅仅2011年3月份单月,央行网站上央行中高层领导的署名文章和公开讲话解释央行政策的文章多达25篇以上。

当然,此时所有市场中的眼睛也都在盯住央行。

大央行雏形

实际上,除了货币政策之外,央行正在构筑对整个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平台。

就在最近,深圳市的金融机构接到了当地央行的一纸文件——《深圳市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

根据这份文件,从3月1日开始,各家在深圳注册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务、基金、期货和金融租赁公司和银行的深圳分行和保险公司的深圳分公司,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深圳分公司或办事处对于反映金融机构基本情况,并且对其持续经营与发展具有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都要在事发后2-10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给央行深圳中心支行。

该《办法》要求,对可能对金融机构正常经营发生影响(包括挤提、大规模保证金提取、连续巨额退保、集中巨额赎回等经营异常事件;金融机构自身发生违法违规案件;发生媒体连续或严重负面报道事件;上市金融机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等)的突发事件应当实时报告。

实际上不仅是深圳的金融机构,本报了解到,最近几个月以来已经有不少地方金融机构收到央行的函件,要求报送信贷投放行业以及额度的数据。

 1  |  2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