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07-04-25
订阅

股市潜规则 基金“老鼠仓”可剿灭吗?

经济观察网讯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媒体上有关目前公募基金“老鼠仓”抬头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抓眼球的报道,但好像也仅此而已。为什么呢?因为这涉及一个行业的潜规则问题。

“老鼠仓”说白了,就是证券包括基金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大家放眼四周,各行各业,哪里没有自己的潜规则?比如说官员的升职提干,比如说采购员买东西,比如说开发商拿地,再比如说女演员跟导演的关系,等等等等,哪一个领域、哪一个环节,能真正做到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当然这不是说“老鼠仓”不招人恨。最近在看一本书,Perter Jay写的《财富的历程》。书里说,财富的积累过程,都是缘于人类“自利基因的刺激”。在这个过程里,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是容易被忽视的。联想到马克思教导我们的:资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是异曲同工。而十年前的一家国内券商,把一只股票从2块钱炒到20块钱,翻了十倍,最后一结账,公司愣没赚多少钱,是不是流到“老鼠仓”里了?大家可以想象。当今国内的财富阶层,他们的财富积累,有多少是缘于各式各样的“老鼠仓”呢?没人做统计,也统计不出来。

麻烦之处在于,事情一旦上升到潜规则,基本上就成了无药可医的顽症,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可悲的现实。即使有人提出来要治,最后也难免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据说今年年初证监会基金部就下发了2007年一号文,很多内容是针对基金经理“老鼠仓”的监管,包括建立针对基金管理人员直系亲属证券投资的监控体系。但是问题马上来了,相关人员的“直系”亲属可以控制,那么旁系呢?朋友呢?买来身份证开的户呢?可以说根本无从控制。经过多年的更新换代,“老鼠仓”不但形式上花样翻新,流程设计上也越来越精良,使你几乎无法界定,什么才算“老鼠仓”,比如最近媒体爆出的公募参与锁仓、私募拉抬、最后双方分成的事情,你可以把它视为“老鼠仓”的一个变种,但很勉强。

因为公募基金如果看好一只股票并且捂住的话,是可以找到很多理由的,也是无可指责的。而且如果把“老鼠仓”看成一个模型的话,这里面往往每个主体都是理性的,只要不出现意外,最后很可能是一个多赢的结局,那么你又何从发现?何从处理?恶和善的平衡往往就取决于最后的利益约束。“老鼠仓”也不例外。

以前在电视上看动物世界,拍到蟑螂那一集,主持人最后那一段深沉的话让我印象很深,大意是,在这个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就有了蟑螂,人类对蟑螂的剿灭行动也持续了千万年,但结果是蟑螂越活越滋润。所以主持人说,人既然灭不了蟑螂,就要学会如何与蟑螂相处。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的唯物主义态度吧。(来源:证券时报)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